深度|港報章「選舉直擊」銳減 2024美大選 僅兩黨報特約報道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每四年一度的大選,牽動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各地傳媒機構爭相派員採訪。《光傳媒》統計過去12年、共4屆大選中,本港中文報章派員或以特約記者方式在美進行的採訪,發現有「直擊報道」的報章由2012年的7間,銳減至今年的2間,並且2間同屬中共黨媒。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向《光傳媒》稱,派員到當地做第一手報道,能設定符合港人需要的新聞角度,又稱本港新聞機構或判斷已「不值得」花額外資源直擊美國大選。
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根據《美聯社》統計,截至香港時間今午(7日)4時,共和黨特朗普已取得295張選舉人票,超過270張的當選門檻,當選為下屆總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目前美國是全球名義GDP最大的經濟體,其未來4年的領導人將影響全球政治、經濟走向。加上今屆選前民調,兩名候選人支持度不相伯仲,引起全球傳媒關注。
不過,對於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香港報章報道方法似有改變。《光傳媒》以各大報章網站及網上新聞資料庫記錄,以「直擊報道」、「特約記者」等關鍵字,統計2012年起至今4次美國大選,發現報章派員到當地採訪的報章數目銳減。
2012年採訪兩陣營選舉辦 選民及當地華人
在2012年11月,爭取連任的民主黨奧巴馬與共和黨羅姆尼競逐大位,本港共有7份中文報章有到當地採訪。包括《蘋果日報》、《爽報》、《明報》、及《am730》有派員「直擊」;《東方日報》、《太陽報》和《大公報》由駐當地記者報道事件。翻查當時的報道內容,除了造勢大會、選情分析和投票情況外,還有記者在投票日前後,採訪兩個陣營的地方辦公室、選民及當地華人意見。
到了2016年,共和黨特朗普對戰民主黨希拉里,派員或以特約記者方式到當地採訪的報章數目減至5間。不過,減少原因主要由於與《蘋果》同系的《爽報》在2013年停刊;以及與《東方》同系的《太陽報》在2016年4月停刊。若排除同系因素,報章數目持平。
疫後派員報章大減
在2020年11月,民主黨拜登挑戰角逐連任的特朗普。當時正值疫情高峰期,派員到當地採訪的報章只有2間,分別是《蘋果》和《大公》。翻查報道,當時《蘋果》有3名記者在當地採訪;《大公》則由駐洛杉磯特約記者報道大選相關新聞。
到了今屆大選,本港中文報章中,只有《大公》和《文匯》兩份同系的中共黨媒,派特約記者在當地採訪。除了2021年停刊的《蘋果》外,以往曾派員到當地採訪的《明報》,在過去一周多引用《路透社》、《法新社》、《霍士新聞》、《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等外電報道相關新聞;《東方》則多以綜合報道方式撰寫新聞報道。
李立峯:可切合香港社會需要 作第一手報道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向《光傳媒》表示,新聞機構派員到外地採訪大選、天災等重大事件,意義在於「機構可以有自己第一手資料、見證事件、做第一手報道」。他以美國大選為例,派員到當地可設定切合香港社會、香港人需要的報道角度,而非透過二手資料去整理。如果只用外電資料,「香港只係世界其中一個城市,靠外電未必睇到選舉對香港有咩啟示,靠『炒』未必『炒』到」。
有意見認為,科技已能突破地域限制,包括利用網上直播、越洋訪問,而毋須派員。李立峯稱「係做到,冇話做唔到,但始終係選材同『第一手報道』問題」。他指機構到當地採訪,可透過記者親身觀察及與當地人接觸,自行設定特別的角度,完成原始報道。
對於以派員或特約方式赴美採訪大選的本港報章數目大減,李認為,特約記者一般由已在當地人士擔任,額外支出較少,單從成本而言,「以前有,冇乜可能而家冇」。他估計是由於新聞機構判斷「不值得」,「即係(機構認為)美國大選冇重要到要花額外資源,去做第一手報道」。
台灣大選「直擊」 報章數目過去四屆8變2
另一邊廂,與香港僅距離一個多小時飛機航程的台灣,同樣四年一度舉行總統選舉,以直擊或特約方式第一身報道事件的本港中文報章數目亦直線下跌。翻查資料,在2012年時,本港共有8份報章派員或以特約記者在台採訪;到2020年,派員到台灣的報章數目跌至3間。今年1月的大選,更只有《明報》和《東方》有派員到台。其中《明報》由3名記者「直擊」報道選舉情況;《東方》則由駐台記者訪問台灣學者分析選情。
相關文章
- 港聞電視電台全改口 下周總統就職禮稱「台灣的賴清德」2024-05-17
- 港聞國際人權觀察〡香港學術自由報告:我們再也不能秉筆直書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