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額僅用33.3%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反應冷淡 申請延至年底
港府今年起恆常化推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每年斥資1億元資助1,000名香港青年薪金,鼓勵他們北上大灣區工作,但反應冷淡。計劃原於本月30日截止申請,但截至上月31日,僅有333名青年獲聘,暫時只使用了33.3%名額,港府日前宣布將申請截止日期延至今年底。另外,有機構調查發現,早前參與大灣區青年就業試行計劃的人,近7成在計劃結束後,後續選擇在香港上班,而繼續留在大灣區或同時中港兩地工作只有約3成人。
政府在2021年試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名額2,000個,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參與計劃的企業須按照香港法例及以不低於月薪1.8萬港元聘請大學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工作。港府會按聘用人數,向企業發放每人每月1萬港元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計劃在今年起恆常化,儘管恆常化後名額由2,000個大減一半至1,000個,但獲聘人數仍然偏低。截至上月31日,共有220間企業在計劃下提供2,069個職位空缺,僅333名青年獲聘用。以現時1,000個名額計算,已獲聘名額為33.3%。政府上周三(6日)宣布,計劃原定本月30日截止,將延長至今年12月31日。
根據「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網頁,目前共刊載436項職位空缺,部分職位同時招聘多人。職位月薪大多為計劃下的最低薪金1.8萬元。部分專業職位如核數師、會計師和項目經理等,月薪則達3至6萬元。
調查:計劃後近7成青年回港
另外,「MWYO青年辦公室」追蹤調查2021年參加試行計劃的青年人。該機構早前以網上問卷方式,收回72份問卷。調查發現,試行計劃結束後,61%人被原計劃公司續聘;22%人轉職到其他公司;12%人正在求職。
值得留意的是,計劃結束後,共有68.3%的人回到香港的辦公室工作,並未常駐大灣區;只有31.7%的人表示,辦公室所在地區在中國,或中港兩地。另外,約一半人指,現時工作與大灣區業務相關。
翻查資料,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今年5月曾回覆立法會,指試行計劃期間,共接獲1,091人獲聘,近九成月薪介乎1.8萬至2.1萬元,最高月薪為4.9萬元。按行業分布,最多人從事商用服務業(34.6%)和金融業(26.2%),其餘的電子製造業、進出口貿易業、地產業、教育服務和通訊業,分別不足5%。
在2020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提出設立「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並在2021年起試行。特首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宣布,將計劃恆常化,每年預算開支約1億元。今年3月,政府公布細節,任何在2021年至2023年於香港或香港以外的院校完成學士學位或以上課程,並可合法在港受僱工作的香港居民皆可參加計劃。不過,計劃名額則由2,000人減半至1,000人;以及列明計劃對象不包括循不同入境計劃申請在港工作的海外及中國人才。
本身是「港漂」的立法會選委界議員洪雯今年4月表示,她訪問了不少參與計劃的僱主,發現約七至八成獲大灣區企業錄取的青年都有深厚的「內地背景」,質疑勞福局資源錯配。
相關文章
- 港聞議員質疑「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源錯配 參與者八成跟大陸聯繫深厚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