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馮睎乾・【人物志】在東京,遇上諾貝爾獎得主與天水圍學生

趁着惠風和暢的好時節,最近飛了東京一趟,在神保町古書店尋幽探寶之餘,也在秋葉原附近的大學聽了一個有趣的講座,且出乎意料之外,竟給我看到香港未來的一線光。

東京真不愧為「國際盛事之都」,李嘉誠和周凱旋的「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今年也選在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舉辦十周年的創新科技交流會Techcracker Lab。

主講者有六位,粒粒皆星,講座儘管都圍繞尖端科技,但主題繽紛多彩,由CRISPR/Cas9基因剪刀、量子計算、蟲治療、柏金遜症療法⋯⋯講到如何在7-11買水果來製造生物醫學材料,令人眼界大開。

打頭陣是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基因編輯教母杜德納女士 (Jennifer Doudna)。她跟李嘉誠和周凱旋的淵源,可追溯到2011年:當年李嘉誠基金會已慧眼識英雄,資助她做生物科技研究,靜待十年,終於瓜熟蒂落。杜德納獲諾獎時,聞說李嘉誠更高興得流下淚來。

杜德納的演講內容很專業,外行人如我當然不能完全聽懂,但當中穿插了一個小故事,卻令我印象深刻。她提到研究過程中出現突破時刻,就是發現了如何控制Cas9蛋白識別特定的 DNA 序列,並在 DNA 上切割。

那天她回家後,在廚房做飯,想起團隊的新發現,竟越想越高興,最後情不自禁大笑起來。八歲小兒子問她笑什麼,杜德納便衝口而出,答她找到修剪DNA的方法。她之前受訪也講過這件事,更說她隨即拋下廚具,拾起紙筆,興致昂揚地畫草圖解釋,最終連兒子也感受到她的喜樂,大家都笑了。

聽到這個小故事,不由得想起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一行詩:Felix qui potuit rerum cognoscere causas,「能夠認識萬物原由的人是快樂的。」以生命影響生命,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其他科研講者的熱情和喜悅,毫無疑問也打動了在場的六個香港中學生。

到日本旅行,能遇上從三藩市特地飛來講talk的諾貝爾獎得主,已經夠神奇了,更神奇的,是同場還可以跟天水圍的中學生聊天。他們都在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就讀,四男二女,中三到中五都有。領隊老師告訴我,他們都是精英班,有志科研,英文亦比較好。

講座全程英文,夾雜大量科技術語,同學們真的聽得懂?「講者有照顧聽眾的程度,會簡化內容,我大部分都明,八成左右啦。」一個男生很自信地答。其他同學都說自己差不多。問他們有什麼感受,都說比預期更開心、更有滿足感,三小時講座增長了不少知識。

一位女同學說,自己首次聽到「寄生蟲療法(worm therapy)」,很震撼,因為worm給人的感覺不太好,從未想過這種東西能夠治病,「講座內容有些跟生物科吻合,所以聽得明白,像講者提到用紅血球直接把藥物送進身體,我就聽得很投入。」看見他們帶點激動地分享新知識的樣子,我相信他們說自己懂,就是真的懂。

一位男同學說話頗為老成:「人必須有passion,追求自己有passion的東西,就算失敗也沒所謂,要一直堅持下去。我本來就這樣想,今天聽到許多勁人都這樣說,更加鞏固了自己的信念。」

據老師介紹,翁祐中學一開始只是Band 3,全賴創校校長多年努力和「英明領導」,才升到現在天水圍Band 1尾,近十多年更培育出許多「小科學家」,獲獎無數:有人設計「透氣防水薄膜」的太空搭載實驗,有兩人因研究烏龍茶抗癌和低成本塑料循環再造,榮封「星之女」、「星之子」(2010年有兩顆小行星以翁祐兩個學生的名字命名)⋯⋯

除了六個學生和一個老師,這次東京之旅也有一名翁祐舊生隨團。正因為她和兩個同學在八、九年前發明了「樹膠布」,在少年創科比賽中奪獎,才令周凱旋留意到這間潛力無限的天水圍中學。自此,周凱旋就為該校設立獎學金,今年還資助八位師生飛到東京,參加這場機會難逢的Techcracker Lab。

我問那六位中學生,有誰之前來過日本?沒有一個人舉手。他們出發前一兩星期才收到邀請,人人覺得難以置信,「阿爸阿媽一開始以為係騙局!」有個同學笑着說。

一夜之間,由天水圍的中學飛到東京的大學,的確有點如夢如幻。「呢度見到好多好正經嘅人,好多大人物,以為去咗聯合國大會。」一個男同學告訴我剛剛踏進場館的感受。他們都很感激周小姐的邀請。

同學們固然是幸運的,但他們能夠有此機會,卻肯定不是光靠運氣——老師盛讚為「英明領導」的創校校長蔡澤群先生(2022年底已過身),實在功不可沒。

老師告訴我,蔡校長本來在另一間學校教歷史,廿幾年前到翁祐做開荒牛,他很有vision,知道創科代表未來,所以全力推動科研教育,終於孕育出一屆又一屆的「小科學家」。

蔡校長又破天荒開了一門日文課,中一至中三必修,目標除了讓學生多學一種外語,也希望他們開開心心上學,因為他覺得日文對年輕人特別有吸引力(我問同學是否真的喜歡學日文,他們都笑而不語)。

這一刻我才恍然,為什麼一間天水圍學校會得到周凱旋青睞。不是為了製造話題,不是為了「扶貧」,周小姐看中這間屋邨學校,是因為大家擁有共同理念和「眼界(horizons)」:同樣渴望突破框架,自強不息,學習一切可以學的新知識,並透過科技創新提升自己,造福人群。

這一場Techcracker Lab講座,薈萃了來自世界各地和日本的創科猛人,同時也開放給公眾入場,只要預先登記就行。聞說反應非常熱烈,報名人數是現場座位兩倍,向隅者多,可見日本人對它何其重視。

原來日本也在朝着創新科技方向積極轉型,很多傳統企業和始創公司紛至沓來,都要向維港投資取經。只可惜「先知在故鄉不受歡迎」,有些地方的領導只懂得格劍、光蛋,還樂而忘返,我也沒什麼好說了。

「能夠認識萬物原由的人是快樂的。」不管時代變得多壞,只要能夠對萬事萬物保持好奇,拼命學習,你總有希望闖出一片新天地。走對的路,就會遇上對的人,然後互相啟發,活出對的人生。天水圍和諾貝爾,只要眼界夠寬,其實是那麼遠,這麼近。

想起周凱旋在講座開場時說,鳥山明逝世令她很傷感,也讓她重新思考悟空那句「我是世界希望」的宣言,到底該怎樣為世界帶來改變?如何為下一代做好準備?我覺得周凱旋已經用行動答了自己的問題。

「聽完講座,你會唔會想做到講者佢哋咁?」我問一位同學。

「會!」

在這群香港中學生身上,我看到久違了的希望。

相片:作者攝

註:論壇版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editorial@photonmedia.net並註明「論壇版投稿」。本論壇發佈之內容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光傳媒》立場。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