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獲台灣官方美術獎| vawongsir:「乾淨」完美的香港 回憶卻永抹不走

香港藝術家vawongsir今年七月以「我在老地方等你」系列於台灣「112年全國美術展」獲「新媒體藝術類」銅獎,作品正於台中的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他向《光傳媒》表示,這次獲獎代表台灣官方肯定他的創作,「一直以來,我被香港政府打壓、被紅媒狙擊、被教育局『釘牌』,不受官方認可。到底是我作品本身的問題抑或是政治問題?這次獲獎就是對我創作的一個肯定!」

流亡台灣的vawongsir,今年三月以「我在老地方等你」系列其中10幅作品參賽,他說部份是「正在掙扎應否離港」時創作的,畫中的「老地方」,有維多利亞公園、夏愨道、大埔連儂隧道、元朗地鐵站的橋、立法會「煲底」等,對於香港人來說,這些都是過去幾年社會運動中的重要地點。發生過甚麼事,當然是心領神會。

vawongsir以「我在老地方等你」系列中的10幅作品參賽,現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相片:被訪者提供)

但在這些畫中,卻只見空洞的街頭或建築,空無一人,雖然熟悉,又帶着一絲距離感。他說這是一種「乾淨」,「粉飾過的地方,乾淨得有點詭異,沒有示威、塗鴉,沒有血腥,這是官方想要的香港?這就是完美的香港?」粉飾過後,真會迎來太平?這種刻意的留白,卻更讓人無法不想起一些人和事,「乾淨得有點古怪,但背後的回憶,卻永遠抹不走」。

等不到的人 留不住的物

有些事情,總是無法假裝沒發生過。作品名字「我在老地方等你」,真是等得到嗎?還是一去不復返?他也無法說清。在他的人生經歷中,社會運動當然是一個無法磨滅的章節,2014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正值雨傘運動,後來當上了視覺藝術及通識科教師,直至2019年反修例運動,發表政治漫畫作品。

然而,這些「老地方」又不只是發生社運的場景,還有更多是「90後」的集體記憶,「例如已結業的裕民坊麥記、ICQ、Xanga等童年回憶,一些已『回不去』的地方」。

「我在老地方等你」系列中的夏愨道。(相片:被訪者提供)

回憶、紀錄,一些他不願意忘記的地方,要把記憶牢牢抓住。作品中他感受最深的兩幅,一幅是夏愨道,是每次遊行必經之處,「2014年香港人睡在這條路上,2019年一起在這裏食催淚彈」,另一幅是大埔連儂隧道,反修例事件之時他在大埔上班,每天也會行經此處,「掛念當時的學生,見證整場運動的開始到完結」。這兩個地方,現在就如他的創作,「乾淨」得令人感到超現實。

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因為作品諷刺時弊,vawongsir被教育局裁定教師專業失德並失去教席,更被親政府媒體抨擊,指其作品煽動仇恨情緒,去年流亡台灣,現正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獲台灣官方肯定 喜極而泣

獲獎的消息,是同學告訴他的,「在街上知道結果,很感動!激動得哭了出來!」流亡一年,香港議題的創作,竟在異鄉獲得肯定,他說參賽是想知道,在香港被打壓,到底是因為他的創作本身,抑或是政治操作。

「全國美術展」由台灣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至今已是第13屆,共設11個類別,各類別評選金、銀、銅獎各一,是台灣一個具有認受性的藝術獎項。在云云作品中獲選,他認為是台灣官方對自己的一個肯定,沒有排斥香港議題的藝術作品,「社運是香港人親歷的,台灣跟香港這麼近,希望台灣人明白香港發生甚麼事,所以刻意選這10張來參賽」。

中文大學原擺放「民主女神」的地方,「小心地滑」更是港人心領神會的「隱喻」。(相片:被訪者提供)

早前到位於台中的國立臺灣美術館領獎時,頒獎禮的司儀在台上跟他說:「辛苦了,香港加油!」看展覽的台灣人,也鼓勵他,還有一位台灣教授說很欣賞他的作品,「在香港,官方、網民批評我,說作品『上唔到大枱』、『咁都係藝術?我都畫到』,在台灣獲獎,是給自己一個證明」。

創作得到肯定,而那些被他繪畫的地方,也得到了實證,變得愈來愈「乾淨」。然而,那些曾經的燭光、地上的塗鴉、牆上的標貼、路上的營幕、橋上的背影,真的能夠一直被記下來嗎?回憶抹不走,但歷史卻能被篡改,作為一個老師,他當然知道官方與民間記憶歷史的差異,「我對未來是消極的,這個地方會變成怎樣?不敢想像,或者會更乾淨?」把回憶記錄下來,只是因為不想忘記,尤其是當某些人總是希望你忘記、只記起他們想你記住的所謂歷史。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