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圈地填塘」不足以成就一個國際創科中心

環境保護署署長徐浩光在今年5月,有條件批准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擬備的「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上月獲城規會通過圖則。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今(5日)於《明報》撰文,指署方把近300公頃土地撥作發展新田科技城,然而「圈地填塘」不足以成就一個國際創科中心。

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香港規劃師學會及英國皇家規劃師學會會士伍美琴今以「對新田科技城法定圖則通過有感」為題撰文,指填平具保育價值的魚塘、移走非原居民鄉村,把近300公頃土地撥作創科用地,但大家都對300公頃這數字有點費解,指有人笑說是否因為深圳科創園區是300公頃所以香港也要同樣。

文章認為若此笑話屬實,港府應研究深圳政府發展創科的軌跡,才不致東施效顰,更指「圈地填塘並不足以成就一個國際創科中心」。

深圳發展創科強調「環境優先」

伍美琴指出,深圳走向創新科技的道路始於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政府早在80、90年代意識到「三來一補」的工業模式只會消耗寶貴的生態資源,因而提出發展創新科技同時亦要保護環境。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深圳失去特區「特權」,同時面對土地、淡水、能源短缺和環境承載力不繼的挑戰,遂進行「深圳2030」研究。文章指出香港亦在差不多時間做了「香港2030」規劃,但「香港2030」只是大略的土地空間規劃,「深圳2030」則針對「特區內外差異發展和環境限制的一個策略性規劃」。

而2005年出版的「深圳2030」目標是將深圳定為「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先鋒城市」,包括經濟重整、推動教育文化產業和提升政府管治,以及「指定生態管控線和恢復並培育自然生態」。
文章續指,深圳早在20年前已在尊重生態的前提下推動創新,201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強調「環境優先」、「生態立市」理念。從深圳發展創科與平衡生態的經驗來看,伍美琴指出,「創新」願景需要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各範疇,進行試驗、檢討和更新。

指香港欠長遠社會經濟規劃

但反觀香港,卻從來沒有做長遠的社會經濟策略性規劃。文章指創新及科技局在2015年才成立,查看其網站未能找到相關政策,質疑港府是否了解本港科研人員、有甚麼可以巿場化的科研成果、香港創科之路「優劣機危」是甚麼。

她於文末強調,圈地填塘不能成就一個科技城,而土地規劃只是下游的舉措,「長遠及全面的創新願景,加上以人、以大自然為本的在地規劃」,才能成就一個國際創科中心。

翻查資料,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於本月1日,以個人身份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質疑政府突然大幅擴大發展範圍,但環保署沒有要求土木工程拓展署再展開諮詢,環評報告亦未有涵蓋擴展範圍,公眾及環境諮詢委員未能提交意見。

申請人認為環評報告不符合技術備忘錄等法定要求,包括未優先考慮能夠避免或盡量減低環境影響的替代方案、未有盡力探究所有工地內的可行緩解措施,以及未有為高生態價值魚塘損失提供足夠,及切實可行的補償措施等。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