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金融時報:香港面臨大學教授離職潮|科大教授:「具批判思考的研究人員已經離開」

《金融時報》昨(24日)報道香港大專學者離職潮,引述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Carsten Holz指,2020至22年科大社會科學部門有近半教員離職,留下年資較淺的人做「非政治研究」。他慨嘆:「具有批判思考的研究人員已經離開」。前香港城市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小林哲郎今年轉到東京早稻田大學任教。他指,寧願放棄高薪職位,因為香港自由空間收窄,愈來愈難得到研究所需的民意數據。

《金融時報》訪問多位香港的教授,了解他們離開的原因。小林哲郎(Dr. Kobayashi Tetsuro)過去7年是香港的政治學家,曾任城大媒體與傳播系副教授,他發現愈來愈難獲得對研究至關重要的民意數據,今年決定離開香港,接受東京早稻田大學較低薪酬的職位。

他直言,北京鎮壓中國境內公民自由的確是影響他離開的一個主因,又慨嘆在香港自由空間已經縮小,「無論研究的性質如何,都有被標籤為『反華』,並有成為攻擊目標的風險」。他認為,大專學者願意放棄香港高薪的職位,證明他們有強烈離開的動機。

翻查資料,小林哲郎在2020年曾就一項學術研究項目,委託民意和市場調查公司YouGov進行問卷調查,惟被YouGov要求刪除部分問題,包括涉及《國安法》、香港警察威脅港人的人權狀況、新冠肺炎在香港爆發的原因。

李靜君曾任科大社會科學部講座教授,她在2021年離職,現時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社會學教授。她向《金融時報》表示,在《國安法》下,她作為學者、作家和教師已不可能去履行職責和工作。

翻查資料,李靜君在2020年一個論壇說香港屬於全世界,是國際城市,應思考香港不是中國城市,「我認為我們不屬於中國,而是屬於全世界」。該言論遭建制派團體批評是「宣揚港獨」。

科大經濟學教授Carsten Holz形容,科大社會科學部門的教員在2020年至2022年之間有近一半人離職。他慨嘆:「具有批判思考的研究人員已經離開(Critically thinking researchers have left)」,有些人提前退休,有些人尋求其他工作機會。

他指,餘下年資教淺的人則從事「非政治研究」,「他們知道這在政治上是可接受的(they know is politically acceptable)」,上述情況令香港的中國研究變得「無力」(toothless)。

根據科大資料,2022年500多名全職學術人員的流失率達到10%,較前一年的4.5%增加。但科大校長葉玉如今年出席活動時稱,員工流失是一個自然現象,又指過去五年教職員數字有輕微上升。而香港8間公立大學,去年有361名人離開,流失率達到了7.4%,是20多年來最高的水平。

在學者離職潮外,新來港的學者亦有更多考慮。華盛頓的詹姆斯敦基金會智庫高級研究員林和立指,研究人員訪問中國變得更加困難,學者們採訪官員或閱讀中國圖書館的檔案愈來愈受到限制。

美國國務院贊助的傅爾布萊特計畫(The Fulbright Program)一直是美國學者前往香港和中國的可靠途徑,但基於《國安法》,該計劃於2020年被暫停。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