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彭博》:曾經叱吒風雲的香港銀行家成為失落的一代 「沒有國運,你甚麼都不是」

去年中國網民戲稱香港淪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彭博》今(25日)以《曾經叱吒風雲的香港銀行家成為失落的一代》(Once High-Flying Bankers in Hong Kong Become a Lost Generation)為題,報道那些五年前備受追捧的金融界人士,現在因IPO交易大幅下降,而陷入失業和激烈競爭的困境。

報道分析指,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導致資本市場破碎。港股走勢暴跌,經濟前景黯淡,形容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枯竭(dried up)。加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加強資訊安全和金融市場監管,令中國企業收購資產或在海外上市更加困難。

翻查《明報》上月報道,2022年本港IPO總集資額為1,046億元,比2021年的3,312億元下跌近7成。而去年本港IPO總集資額為463億元,比2022年再跌56%。

《明報》今日報道指,2021年、22年及23年分別有89家、83家及73家成功遞交申請表上市的公司。但當中分別只有45家(約51%)、15家(約18%)及9家(約12%)能夠在一次遞表限期內成功完成上市。

銀行家失業17個月:中國上升軌跡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彭博》報道指,過去18個月,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摩根大通(JPMorgan)和花旗集團(Citigroup)在亞洲多次裁員。全球資本撤至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即中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斷下降,對香港傷害尤其明顯。

報道引述數據顯示,2021年底以來持有香港證監會牌照的人數,即香港金融專業人士的數量減少600多人。截至2021年12月,只有44,722人。

報道訪問了一些銀行家,曾任職花旗集團的銀行家Eric Li曾經認為,中國的上升軌跡,以及與全球金融市場的緊密聯繫已成一種常態,「但現在我意識到,這可能只是曇花一現…這是一個可怕的想法」。

Eric Li每月支出近6萬港元,帳單堆積如山,「我曾認為自己很有才華,在競爭中處於頂尖水平,但我現在知道甚麼是『國運』了」。他慨嘆道:「沒有國運,你甚麼都不是」。

報道稱,像Eric Li這種具有專業知識的金融界人士,五年前曾為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帶來超過6兆美元的市值。但因公司撤離香港,失業的他已苦尋工作17個月。

另一失業的楊姓國際投資銀行分析師亦感慨:「競爭比以前激烈得多」,她曾在不同的顧問、創投和私募股權公司進行過10次面試,全都以失敗告終。她表示,「如果你在市場上發出一份私募​​股權工作招聘,就會有數百份銀行家的履歷飛過來」。

港銀行家減薪3至4成也接受 被中國巿場認為太老

而現時在中資券商工作的銀行家Henry表示,「我擔心有一天我會被解僱」,又稱即使減薪3至4成,他也會接受。另一位王姓執行董事表示,即使每天加班都幾乎沒有IPO交易,感覺她的職業生涯「隨着一個時代結束了」。

招聘顧問公司Robert Walters執行總監John Mullally告訴《彭博》,在香港尋找非入門級的金融從業人員有數百人,「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市場…未來還會有更多裁員」(It’s a fragile enough market…there are more cuts to come)。

儘管失業的香港銀行家嘗試到中國找工作,Robert Walters中國副總監Sihui Lei在報道中表示,「不幸的現實是,對於市場而言,他們可能被認為太老了,尤其是在中國南方城市」。

但並非全部人認為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最近一輪的牛市泡沫已消失」,中信里昂證券(CLSA)前執行長Jonathan Slone在最近的《金融時報》專欄寫道,「香港不僅會生存下去,還會一如既往地繁榮發展」。

另一不願具名的國際銀行前董事總經理也同意其觀點,她認為經濟衰退是週期性而非結構性的,指經濟下滑是結構性的結論並不合理,並建議經濟系學生,處理巿場混亂是工作的一部份。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