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路透:外資因23條強化應變計劃 新加坡成Plan B 匿名高層:歸根究底對港府缺乏信任

《路透社》報道,因應《基本法》23條立法的政治風險,香港的顧問公司、對沖基金更新應變計劃和尋求法律意見。有顧問公司高層表示,因為數據安全的擔憂,一些公司將香港視為與中國一樣,將香港團隊與其他部門的資訊隔絕。有對沖基金希望留在香港,但如果需要的話,新加坡是備用計劃。

《路透社》昨(21日)報道,23條關於國家機密和外國實體聯繫的定義模糊,令許多仍在香港運作的跨國企業感到不安。一些顧問公司和對沖基金正更新和強化應變計劃。

一位具有數十年經驗的國際顧問公司高層指,部份企業原本視香港為跨國公司亞洲主要基地,但因為擔心數據安全,現時同等對待香港和中國,公司的香港團隊與其他部門的資訊完全隔絕。有企業顧問認為,中國的數據法規將愈來愈延伸到香港,「雖然香港仍然相對開放,但整體趨勢是明確的」。

一位對沖基金公司高層指,因為擔心23條關於國家機密的條款,正為如何與監管部門和政府官員打交道而尋求法律意見。另一位外資公司高層最近與港府官員開會,直言「歸根究底是對港府缺乏信任,港府受制於中國(It boils down to a lack of trust in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hat is beholden to China)。

在《路透社》訪問過程,企業高層以及10多位商人都因為安全問題拒絕披露身份。受訪的商界人士表示,23條似乎更貼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國家安全體系,可能會削弱香港的國際角色。

新加坡成香港備胎

一位對沖基金高層表示,23條法律的條款和實施細則模糊,正是公司更新應變計劃的原因,「我們正急切尋求兩個關鍵問題的建議,一是我們對公司和個人的研究,是否讓我們誤墮風險區域;二是我們如何安全地管理我們與外國政府相關的主權基金,包括我們如何分享和儲存研究」。

對沖基金高層坦言:「我們希望留在香港,但如果需要的話,新加坡是我們的備用計劃(We’d like to stay in Hong Kong, but Singapore is our back-up if need be)」。

一位在香港工作了大約20年的企業調查人員表示,盡職調查或調查欺詐可能不能再做,因為這些不公開的調查通常涉及嚴格審查資產及公司。3位盡職調查公司高層表示,因應潛在風險推動行業進行整合,一些高層更離開了香港。

美國威爾遜律師事務所(Wilson Sonsini)資深合夥人陳煒恆指,對國際商界和金融投資人而言,香港的普通法傳統與資訊自由流動、貨幣自由兌換同樣重要,未來會密切關注和評估23條如何在普通法體制內執行。

《日經》早前報道,儘管至今商界對23條的反應相對較保守,但一位駐東京的中國法律專家透露,最近收到企業查詢激增,詢問23條生效後前往香港出差是否仍然安全。

《日經》專欄:香港的損失可能是東京的收穫

外界關注23條生效後,對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影響。《日經》一篇專欄表示,香港的損失可能是東京的收穫(Hong Kong’s loss can be Tokyo’s gain)。專欄的作者是紐約Elliott Kwok Levine&Jaroslaw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裘伯純,以及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的高級政策主管Sam Goodman。

兩人指出,香港在23條通過後似乎將進一步受到打擊,建議日本政府應該研究令香港起初成為金融中心的成功因素,包括所得稅率、不干預政策、引進世界各地人才的開放政策等。

文章指,日本面臨著高稅收和官僚主義,人才和金融客戶方面缺乏多樣性。首相岸田文雄去年9月在紐約宣佈了一系列政策,以促進該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競爭,包括降低進入壁壘、協助新進入者、設立特殊商業區域便利以英語完成行政程序等,這些措施標誌着一個良好的開始。

近日外媒屢就23條發表專題和社論,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昨致函《華爾街日報》,指該報日前社論以「香港大倒退」為題,形容23條通過後香港變得更危險,又在文末稱「去香港有危險」,公署批評「把聳人聽聞的把戲發揮到極致」。對於社論稱23條把「外國影響視為威脅」,公署斥責有關說法是「無中生有、胡說八道」。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