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條|瑞典商會主席:罪行定義模糊 港進入未知境地 匿名外交官:採用中國刑法最糟糕部分
《法新社》發表專題,指《基本法》23條草案公布後,人們對香港金融地位憂慮與日俱增。香港瑞典商會主席Kristian Odebjer質疑,罪行定義模糊,形容草案令香港進入「未知的境地」。有匿名國際銀行經濟學家憂慮,若分析報告影響香港投資者情緒,會否構成「經濟安全威脅」。一位匿名外交官直言,23條採用了中國刑法、英語國家反恐法律和殖民法律最壞部分。
《法新社》報道指,隨着香港快速推進23條立法,引起了商界的恐懼。香港瑞典商會主席Kristian Odebjer指,罪行的定義「模糊」,特別是對於竊取國家機密,「這可能對……我們的一些成員參與的活動產生負面影響,例如研究和盡職調查活動」。
他強調,這些活動對香港這樣的金融中心和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是必要的,擔心23條草案令香港進入「未經考驗、未知的境地(untested, uncharted water)」。
一位在國際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指,最大的風險是「越來越多時候你真的不知道紅線在哪裏」。他舉例,發表的分析報告會影響在港投資者的情緒,「(報告)是否對所謂的經濟安全構成威脅?」他更質疑,「他們(當局)會不會回來找我?」
一位匿名外交官形容,23條基本上採用了中國刑法最壞的部分、採用了「九一一襲擊」後英語國家的反恐法律最壞部分、採用了殖民法律的最壞部分。他指,國際企業因為「一國兩制」原則選擇在香港設立業務,香港可按照英國普通法,而非中國不透明的法律制度進行管治。「現在看來,『兩個系統』之間的邊界正在變得愈來愈小」。
除了《法新社》,多間外媒都有報道23條立法。美國《CNN》形容新國安法律令香港與中國更接近。而《紐約時報》焦點放在港府以不尋常的速度推動23條立法。澳洲《ABC》指23條包括嚴厲的懲罰和更多壓制異議的權力(stiff penalties and more power to suppress dissent)。《BBC》、《衛報》、《彭博》、《CNBC》的標題聚焦23條最重可處終身監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今(8日)在例行記者會指,《彭博》昨日虛假報道引發了公眾的誤解和恐慌,對23條立法工作造成不良影響,是嚴重的錯誤。她希望,所有的媒體都能夠以此為鑑,客觀公正開展涉港涉華報道,維護自身的公信力。
《彭博》今日一度以Hong Kong Proposes Life Terms for Crimes in New Security Law(香港擬在新國安法中對犯罪行為判處無期徒刑)為題,其後改為Hong Kong Fast-Tracks Broad New Security Law at Beijing’s Urging(在北京的敦促下,香港快速推動廣泛的新國安法律)。
近年特區政府與外媒關係急轉直下,《明報》政治專欄李先知昨(7日)報道,港府在23條立法諮詢過程,刻意不與外媒溝通,更據聞港府內部認為外媒已是「無藥可救」,寧願直接與外國商會及領事溝通。專欄分析,這種策略難免令政府與外媒的隔閡與敵意更深。
相關文章
- 港聞拆解23條|國安定罪者失立法會、區議會參選權 前區議員:港版「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24-03-08
- 港聞拆解23條|生效前未出獄 國安囚犯或失三分一減刑 唐英傑、蘋果案、47人案受影響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