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百項官方數據消失 《華爾街日報》:為控制輿論

中國經濟發展備受全球關注﹐有外媒發現,北京官方已停止發表數百項數據,包括企業信心指數、土地銷售、失業率等指標,甚至連醬油產量和火化人數等均已不再對外公布。傳媒認為,在數據缺乏的情況下,外界更難掌握中國的債務、房地產市場崩盤等真實經濟狀況,並分析官方隱藏數據或是操控輿論的強勢手段之一。
《華爾街日報》(WSJ)4日發表題為「中國經濟有多差?關鍵數據正逐漸消失」報道,官方發布的民生數據過去任何人都可以查閱,亦是研究人員與投資者的重要參考數據,可是如今這些資料正逐漸消失。當局沒有解釋停止更新的原因,令人質疑中國正面臨過度負債及房市困境,隱藏數據只是操控輿論的手段。面對民生數據消失及準確性存疑,外界只能以其他消息間接評估中國的經濟狀況。
中國國家統計局近年停止發布與城市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等相關的數據,曾有匿名用戶在官網詢問一項數據消失的原因,僅獲局方回應稱,相關部門已不再分享該資訊。現時是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部分廠房已裁員及倒閉,在缺乏數據的情況下,外界無法知曉中國承受衝擊及全球經濟增長遭削弱的實際狀況。
官方GDP可靠性成疑 李克強曾稱:人為製造的
經濟學家長期質疑中國官方GDP的可靠性,惟近期疑慮加深。官方數據顯示,去年GDP增長為5%,2023年為5.2%,但有估計認為,北京可能高估了2至3個百分點。根據一份外洩的美國外交電報,已故前中國總理李克強早在2007年就曾對美國駐華大使坦言,他當時所管轄省份的GDP數據是「人為製造的」、「僅供參考」,因此並不可信,自己反而會追蹤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及新增銀行貸款等指標。
與李克強異曲同工,經濟學家現改以電影票房收入、衛星拍攝的夜間燈光強度、水泥廠開工率,以及主要電力公司的發電量等另類數據,去評估較貼近現實的經濟概況。甚至有經濟學家透過統計健身房和美容業捲款潛逃的新聞,去評估中國服務業的健康狀況。
經濟學家爆GDP增長或僅2% 遭處分噤聲
前年12月,中國國有的「國投證券」(SDIC Securities)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在華盛頓一個論壇上指出中國的GDP增長「可能只有約2%」,又坦言「我們並不知道中國實際經濟增長的真實數字」,惹怒國家主席習近平,遭到調查及處分,亦被禁止公開發言。中國證券業協會隨即在同月底警告各大券商,要求其經濟學家在穩定投資者信心方面「扮演正面角色」。
消失的數據,往往與高度敏感及棘手議題有關,例如房地產市場。在房市繁榮期,開發商以天價從政府手上收地,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然而,自2021年當局收緊房地產信貸後,房市下滑,銷售銳減,引致開發商破產、房屋供過於求、財富蒸發等問題。
數據顯示,2022年土地銷售總值暴跌48%,對債務纍纍的地方政府構成重大打擊,許多地方無法再支付薪資或推動基建,相關官方數據在2023年初被下架。
青年失業率停更 官方:重新評估計算方法
2023年中,輿論焦點轉向低迷的年輕人就業市場,大量應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同期官方公布的青年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21.3%。北京大學有經濟學家更估算實際數字或高達46.5%。同年8月﹐當局宣布停止公布青年失業率,理由是需「重新評估計算方法」。
5個月後,當局重新發布新的青年失業率統計,稱真實失業率為14.9%。官員解釋,新數據排除近6,200萬名全日制在校大學生,認為他們不應被納入失業人口。此舉令經濟學家困惑,因為按照國際統計慣例,只要是積極尋找工作的群體,即使是全日制學生,也應被計算在內。
反映股巿散戶信心、判斷基建融資壓力數據不再公布
資金方面,2024年4月隨着經濟前景惡化,中國股市陷入動盪。外資在短短兩週內拋售超過 2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嚇壞本地散戶。上海與深圳兩大交易所卻突然宣布,不再公布外資資金出入的實時數據。上海交易所當時表示,做法「與其他國際市場接軌」。
而自5月中官方停止發布以上即時數據以來,滬深300指數(CSI 300)連跌4個月後,直至政府於9月宣布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措施,市場才出現止跌跡象。
另一方面,部分具有指標性的官方數據,如反映散戶對中國資本市場信心的新註冊股市投資人數,以及判斷基建融資壓力的中國收費公路業者年末債務總額,均已消失。
火化人數、小學廁所面積、醬油生產數據通通消失
部分數據也消失得匪而所思,例如新冠疫情後期,官方便停止發布火化數據。有分析估算,解封後實際死亡人數可能介乎130萬到210萬人之間。與此同時,政府也加強審查社交平台上與疫情相關的討論。
更令人費解的是,小學廁所面積估算數據自2022年起停止發布,但在2023年2月重新公布;而 官方醬油生產數據則自2021年5月後一直未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