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BBC|台灣人申請香港工作簽證 遭入境處查個人FB和IG 要求解釋發文理由

《BBC》昨(25日)報道,指中國發布「反台獨22條意見」及香港實施《基本法》第23條後,台灣人來港旅遊前要檢視社交媒體並刪除「可能和政治相關」貼文,更有申請工作簽證的台灣公民遭香港入境處查私人帳號,要求她解釋貼文原因,連回憶多年前在台參與社運的短文,入境處也一字不漏地列出。有學者指出,被拒絕入境個案雖然是少數,但已足夠產生寒蟬效應。

報道訪問一位約40歲的台灣上班族陳小姐,她是劉德華的忠實粉絲,幾乎每年都飛到香港見偶像,但去年踏上飛機前,卻要把社交媒體上的貼文刪掉,這是她以往未曾做過的事。報道引述她稱,「刪文的時候,心情很無奈,但刪完比較安心,擔心程度從七分變三分」。

她打開社交媒體,逐篇文章檢視,找出「可能和政治相關」的內容,然後思考要設為「隱藏」還是乾脆直接刪掉,足足花掉了一整個晚上才把「數位足跡」整理好。報道指,陳小姐不是唯一一個擔心自己去香港旅遊會有危險的台灣人。

北京上月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簡稱「反台獨22條意見」),最高刑罰是死刑。國台辦指新措施針對極少數涉「獨」言行、謀「獨」活動猖獗頑固分子。台灣陸委會隨後調高赴中國、香港、澳門的旅遊警示為橙色。

受台灣年青人歡迎的社交媒體Threads上,對「橙色警戒」討論熱烈,例如「要不要放棄已經排定的八月香港之旅?」、「我取消了,覺得還是不要冒險」等。

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在報道中表示,港區《國安法》針對香港人為主,但今年3月通過的《基本法》第23條,以及6月中國頒布的「反台獨22條意見」,令台灣人「可能因為在台灣從事一些被定義為違反台獨新規的行為,在香港被捕」。

陸委會指出,《基本法》第23條通過後,在香港境外正常行使言論自由,有可能被香港執法部門認定違反國安相關法例,入境香港或轉機,都可能有風險。陸委會建議想去香港的台灣人,注意手機、電腦等隨身物品,是否存有可能構成相關部門搜查或沒收、入罪的內容。陳小姐雖然擔心,但只能線下跟朋友討論,「不然之後去香港還要刪文,我覺得很麻煩」。

申請工作簽證遭查私人FB帳號 多年前參與社運短文被入境處列出

另一名被訪者詩涵(化名)透露疫情後申請香港工作簽證的經驗,「滿恐怖的,我不曉得他們居然會去查我私人臉書和IG」。申請工作簽證前一年,她曾順利上網申請到香港的旅遊簽證,但當她提交短期工作簽證申請時,卻收到入境處電郵回覆,要求她解釋在個人社交媒體發文的理由。

被點名的貼文是她分享《時代革命》紀錄片的預告片段,號召網友入院觀影,該貼文設定為公開,而她發表在私人IG帳號,回憶多年前在台參與社會運動的短文,入境處也一字不漏地列出。

「我感受到他們強烈的目標就是在嚇你,告訴你說,你不要對政治有任何的干涉跟想法」。詩涵最後選擇不解釋,放棄到香港工作的機會。和她同時申請工作簽證的同事,也同樣收到入境處電郵,要求解釋多年前在FB的發文,但她的同事選擇配合,並獲得工作簽證。對於自己被盯上,詩涵感到很困惑。

學者批港府決策欠透明度 公民知情權得不到尊重

林宗弘分折,在國安部門或海關人力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每天查詢所有申請赴港台人的旅遊簽證資料,但在工作簽證的審核會較嚴格。他觀察到,2020年後陸續傳出台灣學者赴港,會在海關被帶到小房間,被要求交代行程細節的情況,輿論亦普遍認為,港府有台灣政府官員的「黑名單」。但隨後名單擴及參與國際組織的台灣人、社運人士等。他認為這是中國威嚇的手段,籍此壓制台灣人參與、討論公共事務。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指出,被拒絕入境個案雖然是少數,但已足夠產生寒蟬效應,加上港府決策「毫無透明度,令人無所適從」。而台港官方交流幾乎降至冰點,若台灣人入境香港遇到麻煩,他認為台方恐怕「完全被動,束手無策」。

陳續指,會出現香港旅遊安全與否的辯論,及其中是否有政治操作的猜想,多少源於「國家安全」概念,「執法部門的行動或決定都是以『不評論個別個案』應付,公民知情權不一定得到尊重」。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