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南早》:大學非本地生學額擬增一倍|學者憂側重中國學生

港府大力「搶人才」,非本地的大學生亦成為目標。《南華早報》報道,教育局計劃倍增教資會資助院校的非本地生學額,每年學額由約3,000個增至6,000個,計劃在24/25學年實施。有學者關注招收的「非本地生」側重中國學生,又指很多中國學生過往視香港為升學「跳板」,對香港最終能否留人存疑。

現時每年資助院校學額約15,000個,現行機制容許按比例,招收額外20%非本地生學額,即大約3,000人。《南華早報》引述消息指,港府計劃放寬非本地生學額比例上限,由現時的20%倍增至40%。非本地生學額由現在3,000個增至6,000個。

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計劃已提交教育局,又強調增加學額不會影響香港本地學生的資助名額,因為非本地學生將全額支付學費。現時,資助院校向非本地本科生收取的學費每年約為14萬至18萬元,而本地學生的學費則為每年4.2萬元。

翻查資料,香港上次增加大學非本地生學額是2008年,時任特首曾蔭權將10%學額提升至現行的20%。根據教育局早前提交的立法會文件,在21/22學年,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約有1.3萬人,是教資會資助學額的18%。若資助學額不變,日後非本地生學額上限上調至40%後,非本地生上升至近3萬個。

|65%「非本地生」為中國學生

翻查資料,非本地生當中,中國學生佔最大比例。根據21/22學年資料,1.3萬名非本地學生,約65%來自中國。另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在22/23年度,本港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就學人數(學士學位及研究所課程)近2.2萬人,當中75%來自中國;近22%來自亞洲其他地區;來自其他地區不足4%。

前高教界選委、前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謝永齡向《光傳媒》表示,國際學生比例是大學提升提名的因素之一,招收國際學生做法合理。但他指本地大學將「國際學生」取巧地稱為「非本地生」,招收的大部分都是中國學生,反問「這是『國際化』還是『大陸化』呢?」對於政府希望搶人才,謝亦質疑成效,「過往好多內地學生視香港為升學『跳板』,來香港讀完大學或碩士就去外國升學,未必會留港。」

去年,特首李家超提出香港要發展成為「國際高等教育區域樞紐」,希望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人才來港,以增加香港的競爭力。教聯會上月提出,政府應增加非本地生比例,並建議重點到東南亞及「一帶一路」國家宣傳和招生。立法會選委會議員劉智鵬亦曾建議特首李家超,提高非本地生比例。

《光傳媒》就增加非本地生學額比例上限查詢教育局,當局回覆指政府「透過一系列措施將香港發展成為區域教育樞紐,包括錄取非本地學生入讀專上院校」。當局亦會「不時檢視相關數據,並按需要考慮採取適當措施,以進一步推展有關政策目標」。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