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一人讀書全家移民 中國父母為子女鋪路考DSE 掀來港讀碩士潮

中國媒體《南方周末》近日報道,不少中國的父母來港讀碩士,讓18歲以下子女通過受養人簽證來港讀書,為報考DSE升學鋪路。前考評局經理楊穎宇分析,這批來自中國的中產學生以受養人身份考DSE,在數理方面佔優,預計有更多人擠身本地大學名額。此外,本港碩士班需求大增,消息人士向《光傳媒》透露,珠海累計已有12個碩士課程,「絕大部分碩士課程均收生爆滿」。

按現行制度,來港讀碩士的人,其配偶以及其18歲以下未婚及受養的子女,都可以透過受養人身份來港生活。而碩士畢業後,港府設有「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讓畢業生可以留港兩年,期間受養人亦可申請延長逗留。

《南方周末》日前報道來港讀碩士的熱潮,40歲的河南媽媽李燦(化名)透過讀碩士全家遷港。她慨嘆:「中國式父母,特别是80後,為了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想盡各種辦法,殺出一條血路」。她說,河南考生太多,即使兒子將來高考考到600多分,只能升讀一間非常普通的大學。

李燦在3個月前獲珠海學院錄取後,計劃赴港為6歲的兒子找一間好學校。她說,身邊有10多個父母一樣從河南考到珠海學院,再加上其他院校,相信這批來港讀書中國父母「數量不少」。

43歲的深圳媽媽劉雅茜(化名)在2019年申請報讀香港珠海學院碩士課程,只要修讀滿30學分,而且GPA不低於2.0即可畢業。她說,報讀這個「水碩」(中國用語,意指含金量低、入學和畢業要求寬鬆的碩士學位),女兒就可以申請受養人簽證,方便來港考DSE。

在《小紅書》有中國媽媽分享來港讀碩士,為子女鋪路取得香港身份。 相片:《小紅書》截圖

今年上半年來港讀碩士爆發式增長

另一位住在杭州的媽媽周顏(化名)今年38歲,為了6歲女兒的前途,亦報讀香港的碩士課程。她形容每星期只上3天課,每科一個學期交兩份功課,分別是1,500字小論文和小組作業,「畢竟不是什麼名校,對你沒有很高的要求」。

周顏在留學機構工作,她形容這兩年諮詢來港讀書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總數近萬人,「前兩年疫情,線上授課,能夠節省因通關、租房等產生的人力財力支出,讀港碩拿身份的渠道因此得到更多關注」。她指,2023年上半年去香港留學有爆發式增長,很多家庭紛紛關注「應該怎麼做才能拿到(香港)身份」。

香港都會大學回覆《南方周末》稱,「研究生課程在過去五年招生持續增長,當中包括35歲以上的人士」。

翻查資料,本港幾間大專院校的碩士班有擴充趨勢。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今年初指,該校現時約有475名內地碩士生,預計下學年可加至600人,以應對近年碩士生課程需求增加的趨勢。珠海學院校長陳致上月接受傳媒訪問稱,今年會是學院「涅槃重生的元年」,今年9月包含碩士生在內的學生總數預計超過1,500人。

珠海碩士課程絕大部分收生爆滿

有消息人士向《光傳媒》表示,珠海今年多達12個碩士課程,「一間院校咁細,12個master係好誇」,當中「藝創科技及數碼傳播文學碩士」、「創意產業應用科技文學碩士」是新開,而今年碩士課程收生情況十分理想,「絕大部分碩士課程均收生爆滿」。

該消息人士形容,珠海本科收生嚴重不足,要靠碩士課程幫補收入,亦希望學生人數達到1,500人,為升格大學鋪路,學生大部分料由中國的碩士學生組成,「變相成為一間以陸生為主的大學」。翻查資料,珠海碩士課程一年學費由10萬至22萬元不等。《光傳媒》向珠海學院、香港恒生大學和都會大學查詢近三年碩士收生數目情況,正等待回覆。

中國網絡關於來港讀碩士資訊十分普遍,有移民公司更宣傳,來港讀碩士是「一人讀書、全家移民」。社交媒體《小紅書》亦湧現赴港讀碩士的分享。一位來自深圳的媽媽Lulu形容,「我身邊幾乎三分之一的家長都在想辦法幫孩子搞身份,互聯網也把信息散播到了三、四線城市」。她相信未來DSE競爭更激烈,「估計未來,不少孩子都在香港高考見」。

另一位來自杭州的媽媽Ashley提醒,要在子女10歲前辦好香港身份證,讓子女17歲時就有永久居民身份證,藉「港人」身份,以DSE成績參加「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更容易考入中國著名的大學。

有中國媽媽分享,花了13萬元學費修讀碩士,僅需7個月上課時間。 相片:《小紅書》截圖

楊穎宇:中國學生數理科佔優

前考評局經理楊穎宇指,中國家長知道高考競爭激烈,故安排子女轉戰DSE,而中國學生往往較擅長數理科,摘星的機會更高,料成為本地學生強勁的競爭對手,「得罪啲講句,香港學生學習態度其實差過大陸學生好多」。

他分析在移民潮下,大批香港中產移至海外,中國的中產家庭就移入香港,估計港府對這批來港讀碩士的家長、以及考DSE的中國學生無任歡迎,「佢喺政策上唔會做任何嘅壓制……你又過嚟住埋,經濟上對香港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楊穎宇指,當中國學生佔比例越來越大,家長或會爭取在學制上對他們更有利的安排,「學校會唔會加快轉做普通話教學?變成開宗明義吸引內地有錢家長、學生嚟呢度讀書,可能學校開始將教育普通話化都未定」。

他認為,港府今個學年以「公社科」取代通識科,消除教育體系內「反中亂港」的資訊,讓中國學生來港讀書更安心,配合在中國開設DSE試場的安排,讓中港教育系統接軌。

勞福局局長孫玉菡早前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查詢,指2022年有3,495人透過「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來港,而最終取得居留權,較2018年2,455人增加42%。值得留意的是,有關數字有滯後效應,因為非本地畢業生要居港滿7年才獲得居留權,意味近年來港讀碩士的浪潮,對人口影響要在幾年後才會浮現。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