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香港傳媒的「死寂階段」 報道被「驗屍咁驗」自我審查、人才流失 現職記者「活在當下」

香港記者協會(記協)日前公布最新的《2023年度新聞自由指數調查報告》,新聞從業員對新聞自由的評分只有25分,創2013年調查以來的新低。《光傳媒》訪問了三位在不同媒體、擁有不同年資的現職記者,以及記協主席,談香港的新聞自由現況。 

有資深記者認為,傳媒面對政府打壓、自我審查,甚至人才流失問題,已經進入「死寂階段」; 年輕記者則指有題目已「掂都唔會掂」,但相信依然有空間繼續報道。 記協主席鄭嘉如稱,自我審查已經成為「行業氣氛」,嚴重影響新聞自由,估計傳媒內部受壓會是未來幾年新聞自由的最大挑戰。 

資深記者:政府對媒體有「生殺大權」 媒體陷「死寂階段」

資深報章記者Ring(化名)切身感受到傳媒正受到不同形式的限制,自己也深感憂慮,形容香港傳媒業進入一個「死寂階段」,又指不少政府關心的「核心議題」報道,都會被官方「驗屍咁驗」。

2020年《國安法》立法,翌年《蘋果日報》停運,《立場新聞》和《眾新聞》等獨立媒體也相繼停運。Ring指,這幾年只要報道引起政府不滿,政府都有「生殺大權」,認為「即使多100條法例」影響都是大同小異。

他表示,在報道與「中央有關」、「人大兩會」或「23條立法」相關題材的新聞,需要額外小心。他舉例,各大媒體曾廣泛報道一宗「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失言事件」,即使報道只引述該人大代表的說話,也收到「中聯辦」致電了解事件,不少傳媒最後需要將報道「下架」或「另作處理」。

他亦透露行內出現「避諱現象」,例如有中國的民生新聞事主與官員名字「撞名」,傳媒也會被官方質疑報道有影射成分,要求下架該報道。 

媒體「收錢做新聞」 憂影響港媒公信力

然而,他指若題目不屬政府關心的「核心議題」,記者或能爭取更大報道空間。 例如早前在中環海濱的「充氣奇觀」,或「美斯無落場」事件等,都屬能夠引起社會討論但又可以被報道的新聞。 

Ring留意到除了新聞自由收窄,業界人才流失情況亦相當嚴峻,更有媒體開始「收錢做新聞」,把廣告內容寫成新聞報道。他擔心這會影響媒體的公信力,令新聞報道內容參差,讓讀者出現「新聞迴避」的情況,削弱公眾知情權和媒體的監察功能。 

自由身記者P:政府施壓要「全民自我審查」

現職自由身記者的P表示,曾在報章撰寫有關「鵝頸橋打小人」的報道,有市民指「唔敢打啲官,一陣有警察行過可能會拉你,你知而家係咁啦」,但最後整個訪問被抽起,報道只剩下「打小人」婆婆說「無乜人打官,因為李家超做得好」。 

她認為,自我審查和政府審查屬一體兩面,政府施壓目的就是要達到「全民自我審查」效果,而這會使媒體將報道內容調整到「最為穩妥的位置」。她舉例,不少媒體將反修例運動和《國安法》,直接以「社會形勢風高浪急」替代。她擔心,媒體的底線會因此不斷退縮。

年輕記者Sam:不敢訪問流亡港人 記者「活在當下」 不斷「風險評估」

近年香港新聞自由每況愈下,入行逾三年的現職記者Sam(化名)直言,訪問海外的流亡政治人物是「掂都唔會掂」的題材,若要寫反修例相關的報道就會用「Soft News」的角度,儘量以事實或找權威的學者評論,作為報道基礎。他指,這種「小心」未必是自我審查,但是儘量會讓報道更「實淨」,因為「唔想比位人入」 。

他亦留意到,近年業界多了「餵Q」給現場前線記者的情況(採訪主任或媒體上司直接監控及指揮現場記者發問),甚至有記者因自行發問「餵Q」以外的問題,被上司批評「發問令人尷尬」的情況。他又指出,記者在撰寫政治新聞時,若有「監察政府」的角度,往往會被要求「寫短啲」、「擺後面」。

記協《2023年度新聞自由指數調查報告》中,有92%人認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損害香港新聞自由,但只有39%受訪市民認為立法損害新聞自由。Sam指,公眾實在難以確切理解法例為傳媒行業帶來的影響,造成認知落差。

憂報道「巿道不好」或影響國家「經濟安全」

他續指,「23條」條文對「國家安全」的定義十分廣泛,甚至涉及文化、經濟等範疇,讓他憂慮若做一些非「主旋律」的報道,如「市道不好」、「吉舖」等現象,會否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

面對傳媒行業前景悲觀,Sam指現時做記者都是以「活在當下」的心態,目前只能不停地透過案件的裁決、拘捕的人、條文的寫法等去「研判」現況,並作出相應的「風險管理」 。 

記協主席鄭嘉如:自我審查已成「行業氣氛」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鄭嘉如。(圖片:梁柏堅)

鄭嘉如認為,自我審查已成「行業氣氛」。即使目前未見港府以「23條」拘捕新聞從業員,但已經造成「寒蟬效應」,記者整體而言變得更為「謹慎」。她指出,新聞工作者在報道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猜測」可以報道的「底線」,自我限制可報道的內容,對新聞自由的影響比立法或被政府點名更為嚴重。 

她舉例,現在除了法庭案件報道,已經甚少有針對執法部門違法行為的報道,亦較少報道政治爭議及針對現有選舉制度的尖銳評論。她又留意到,傳媒若要報道「看起來」是批評政府角度,就要先等政府公布一個說法,期間亦不會主動官方回應。 她說,這些看起來是「自我保護」,但也是變相的「審查」。 

她指,記協會持續關注,「聽到」和「知道」新聞工作者面對的困難,而記協作為一個工會同樣也是「社群」、一個「資訊交換的地方」,將持續監察行業的發展。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早前不點名批評有媒體專欄文章偏頗,《明報》總編輯劉頌陽於本月15日致函專欄作者,籲要「知所分寸」。鄭相信,未來各個傳媒機構「內部受壓」的情況會持續,「當尖銳的批評消失了,柔和的建議都會變得很刺耳」,但暫時無法預料會否出現對新聞自由更大力度的直接打壓。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