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調查:僅3成人不打算移民 多因親友、歸屬感留下

兩位本地學者今年初做移民調查,發現僅30.8%市民不打算移民,25%市民已有計劃移民,44.2%想移民,但未有計劃。而3成留港的市民,大多數因為親友、歸屬感而留下。恒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鄧鍵一撰文指,經典理論框架中,留下來就是忠誠留效,但實際「不走」不一定等於「忠誠」,可能是陪伴至親、賺錢或暫時沒有更好選擇。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袁瑋熙、香港恒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鄧鍵一的研究團隊在今年初做問卷調查,訪問1,977名香港受訪者。44.2%表示「打算移民,但未有計劃」;11.1%「打算移民,計劃5年內走」;14%「打算移民,計劃兩年內走」;另外,僅30.8%表示「沒有打算」移民。

就這3成不打算移民的人,調查又問他們留下的原因,選項包括「親友因素」、「地方歸屬感」、「物質因素」,受訪者最多可選擇兩項。結果最多人選擇親友因素(77.7%)、其次是地方歸屬感(69.2%)、物質因素最少(30%)。鄧鍵一在《明報》撰文指,大部分的回應都是親友因素和地方歸屬感各選一項,認為對大部分留港者來說,物質因素是相對次要的考慮。

他指,很多學者會引用經濟學家Albert Hirschman的經典著作《Exit, Voice, and Loyalty》,指當員工對機構有不滿,有人選擇離開(exit),有人選擇忠誠留效(loyal);而留效的人,有些人會向上級發聲(voice)。如果借用框架分析移民,「留下來」就是忠誠留效。

不過,鄧鍵一認為在Albert Hirschman理論中,「忠誠留效」這部分是很耐人尋味,因為「不走」不一定等於「忠誠」等情感連繫。文章分析「一些人留港可能只是想『搵多幾年錢』、陪伴至親等原因,不一定直接跟對香港的情感有關」。

研究又發現,因為親友因素而留港的人,較少留意政治、法庭和政策新聞。而因為地方歸屬感而留港的人,較多留意法庭、社區和關於社會上小人物的新聞。鄧鍵一分析,因為對香港歸屬感而決定留下來的人,會比較留意社區、身邊的尋常人和事,在新聞媒介和接收資訊類型方面,也會特別在意社會上需要支持和幫助的人。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