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通識科 狀元對殺科感可惜:「現在學生更需要訓練批判性思維」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今天(19日)放榜,除了是公布全港近5萬名考生成績的日子外,亦是通識科走入歷史的時刻,取而代之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明年將有第一批考生。港府早前歸咎通識偏重政治,教導學生批判思考,導致學生上街。然而,今屆兩位「狀元」兼末代通識考生,均對殺科感到可惜,更稱「現在學生更需要訓練批判性思維」。
DSE今天放榜,今年共有42,391名學校考生及6,371名自修生參加文憑試,當中約1.7萬名考生考獲本地學士學位基本入學要求。今年共有4人考獲7科5**以上成績,成為「狀元」,其中3人同時在數學科延伸部分亦取得5**。這4人分別來自3間傳統名校,包括皇仁書院、德望學校及聖保羅男女中學。
聖保羅男女中學共誕生一男一女狀元,分別是藍仲宏和古冰心。放榜後,校方安排兩人接受傳媒訪問。藍仲宏稱喜歡物理和科學,已決定到英國劍橋大學修讀自然科學;古冰心則會留港讀醫,未決定選擇哪間醫學院。
作為末代通識科考生,兩人均對通識被「殺科」感到可惜。本身是學校辯論隊成員的古冰心自言,曾因成績不好而不喜歡通識,但中六努力研究後,發現與辯論類似,嘗試以辯論模式思考後,發現通識科「非常值得讀、好有趣」。
她指通識不會限制思維,「好多時候沒有標準答案,甚至考評局的答案都不是最好的答案」,更認為學科允許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且很多論證方法、表達和思維方式,都能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上應用。
古冰心直言,通識科變成公社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後,框架會多了很多。而她認為,「批判性或發散性思維(divergent thinking),是現在學生更需要訓練的東西」。
藍仲宏亦同意通識科有意義,題目要求學生提供自己立場和個人見解,有助學生對時事和不同事物的理解、誘發思考身邊不同議題。他續指,「換了其他科目,想關注的東西有少少不同,會令同學體驗無咁好」。
任內力推 董建華:完全失敗
回顧歷史,在2003年,時任特首董建華、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大力提倡通識教育,並提出成為新高中必修科。隨着中學學制在09年改為「三三四」(初中、高中3年;大學4年),通識科與中、英、數同列為高中4個必修科,並於2012年在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試開考。
通識科以往曾被質疑課程太廣博、評分欠缺標準等,但最大的反對聲音卻來自當初力推政策的官員。2019年爆發反修例運動,當時董建華將年輕人上街歸咎通識科,又形容通識教育失敗;2020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稱,「要糾正過去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2021年3月,教育局將通識教育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通識科共有六大單元,包括「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和「能源科技與環境」;但公社科只有三個單元,分別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另外,公社科要求學生要在三年內完成一次去中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