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彭博:中國禁經濟學家公開討論通縮 工廠割價求存導致惡性循環

《彭博》今(8日)刊登專題報道,指中國不同消費品出現降價潮,有紡織公司經理指,消費者減少購買服裝的開支,令工廠的競爭更激烈,即使成本上漲,仍要減價5%,「許多工廠為了賣出產品而大幅降價,這導致了惡性循環」。有手工鞋公司亦指,零售商想銷售積壓的庫存,而非下新訂單,公司只能減價求存。《彭博》又引述兩名中國經濟學家指,他們被告知不得公開討論中國的通縮問題。

《彭博》以China Deflation Threat Grows as Companies Cut Prices to Survive(隨着企業減價求存,中國通縮威脅加劇)為題,報道中國面臨的通縮危機。

一間總部在溫州的手工鞋企業指,原本預期中國取消疫情封鎖後,會迎來銷售榮景,但需求實在太差,公司不得不減價3%,很多客戶因為疫情對現金流和利潤的損害仍然心有餘悸,一些零售商不是下新訂單,而是試圖銷售積壓的庫存。

該手工鞋公司的代表慨嘆:「大家都只是在堅持,盡最大努力(減價)縮小利潤,這樣我們才能生存下來」(Everyone is just hanging there and doing our best to narrow the profits as much as possible, so that we can still survive)。

《彭博》指,消費品行業降價的問題最嚴重。有浙江的紡織公司指,盡管成本上漲5%,但因為需求不振,工廠今年反而減價5%。紡織公司的經理慨嘆:「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許多工廠為了賣出產品而大幅降價,這導致了惡性循環」。

上海居民Vivian亦親身感受降價潮,她在2021年做社區團購時,一些知名服裝品牌曾提供4折優惠促銷商品,但最近已經減至1折甚至更低。 她形容,庫存過高和需求疲軟令供應商今年大幅降價。

《彭博》形容,如果各種商品的價格在長時間內持續下降,消費者可能會延遲購買,進一步削減經濟活動,迫使企業不斷降低價格。反過來會削減收入和利潤,企業就會減少投資和開設職位,從而導致經濟停滯,類似日本以前的情況。

但中國並非所有商品服務都出現降價,消費者對服務的支出仍然相當強勁。旅遊價格在過去的六個月中激增了7.1%,酒店價格大幅上漲。娛樂、教育和醫療保健等服務的成本仍在上升。

《彭博》形容,隨着經濟走弱,如果消費者選擇推遲消費,這可能會威脅到中國政府的刺激計劃。而綜合調查經濟學家的預估,2023年全年中國的通脹率預計僅得0.8%,是2009年以來的最低。若根據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Gross domestic product deflator),中國已經陷入通縮。

中國政府一直在淡化對通縮的擔憂,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和其他機構的官員一再表示,物價不存在長期下跌的基礎。

公開討論通縮成禁忌

但現時公開討論通縮對許多中國分析師來說成為禁忌。《彭博》引述一名地方券商的經濟學家指,他收到監管機構的指示,不得討論通縮,他被告知要宣傳中國經濟正在穩步改善的論述(He was told to promote the narrative that China’s economy is steadily improving)。

另一名在中國工作的經濟學家亦表示,收到監管機構和公司公關部門的指導,不要公開討論通縮(they received guidance from regulators and their company’s public relations department not to discuss deflation publicly)。

瑞穗銀行首席亞洲外匯策略分析師張建泰認為,中國經濟數據持續疲弱將繼續抑制消費,基於潛在的失業和減薪風險,家庭對購買昂貴物品仍然持謹慎態度,關於通縮的不確定性可能促使中國人民銀行實施額外的貨幣寬鬆措施。

中國國家統計局明日(9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多家中國機構預測,與去年同期比較,7月的CPI轉為負數,最差將達負1%。《彭博》指,7月CPI數據很大機會下降,這將是自2020年底以來,消費者物價指數和生產者物價指數首次同時出現收縮。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