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聯調查〡逾三成受訪高小學童稱曾遭欺凌 四成人擔心成為下一個欺凌對象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幼聯)早前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超過三成受訪的高小學童表示曾被欺凌,當中四成人想復仇,另外分別約有兩成人稱想自殘和害怕上學,有17%人更稱想自殺。有精神科醫生表示,有關情況令人震驚,促請社會由根源解決問題。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幼聯)在今年7月以網上問卷方式,訪問272名高小學童、131名家長及125名教師,以了解小學校園欺凌情況。
調查發現,高達35%受訪學童稱「曾被欺凌」,當中41%受害者稱「想復仇」;17%稱「想自殺」;22%稱「想自殘」和21%稱「害怕上學」。另外,有近四成學童表示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欺凌對象。
此外,有51%受訪學童稱在學校目睹過欺凌,當中有一半人感到憤怒,分別約有三成人感到害怕或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目標。不過,亦有27%人表示會「食花生」(編按:旁觀湊熱鬧)和23%「不予理會」。
至於被欺凌的原因,分別有16%和14%受訪學童認為,行為怪異和外表怪異的學生較易被欺凌;亦分別有一成學童認為有「語言障礙」、「身體潺弱」和「有社交障礙」的學生較易遭欺凌。
若不從根源解決 或對社會產生不滿或仇恨
精神科醫生陳蔓蕾認為,超過三成學生稱曾被欺凌「令人震驚」,她指受害者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有機會扭曲其價值觀。她特別指出,調查顯示部分學童面對被欺凌會選擇復仇,情況值得社會關注。她指若不從根源去解決,這種風氣或會令個人對社會產生不滿或仇恨,對社會未來影響深遠。
幼聯引述外國研究指,校園欺凌對兒童身心發展影響可長達數十年,更有年幼受欺凌個案,長大後產生心理創傷及生理影響。另外,若受害學童選擇復仇,欺凌者和受害者將出現惡性循環,情況並不理想。
七成家長認為自己缺乏欺凌知識
至於家長方面,只有三成受過欺凌的學生與家長分享,當中七成家長稱,子女遭受欺凌的次數多於一次,更有15%家長稱「每日都發生」。26%家長認為,欺凌事件源於學生缺乏尊重和同理心。
另外,七成受訪家長認為自己缺乏處理欺凌事件的知識,包括七成人「缺乏證據收集和查證的能力」、53%人「沒有足夠技巧去處理」,另有52%人稱「子女不願意揭露欺凌情況」。
七成教師睹欺凌行為 25%指學校沒有反欺凌教育
教師方面,近七成受訪者稱,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到學生之間存在欺凌行為。不過,25%人指學校沒有為學生舉辦任何反欺凌的教育活動;兩成人稱校方沒有為當事人提供任何足夠的支援及保護。
在處理欺凌問題時,分別近六成教師認為「學生屢勸不改」,及「學生不願意揭露」。調查又發現教師面對欺凌頗有無力感,近六成人表示「沒有足夠時間處理」,另分別約五成人稱「缺乏證據收集和查證的能力」和「沒有足夠技巧去處理」。
幼聯總幹事程德智認為,學校理應為學童提供一個安全學習環境,讓學生無憂無慮地和同學相處、學習。因此,學校與教師都應該具備有效處理欺凌問題的技巧和能力。她又認為,校園欺凌問題迫在眉睫,社會應正視和改變現況。
相關文章
- 港聞工聯會吳秋北轟大學迎新營「收𡃁」文化 建議由校方籌辦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