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前高官蘇偉文:港府解決財赤「no way out」 料拖字訣發債當收入

前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接受《am730》專訪,直言港府現時要解決財赤是「no way out(無出路)」,又預料政府唯一方法是「拖字訣」發債,在現金帳上視為收入「頂住先」。這位前高官坦言:「冇辦法之中拖住先」。另外,前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今日(15日)投稿《明報》,提醒債券收益不可等同一般收入,因為「有借就有還」。

本身是金融學者的蘇偉文,在2017至22年擔任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他現擔任才晉高等教育學院院長及高峰進修學院院長。他在《am730》的專訪表示,港府現在要解決財赤是「no way out」,只能採取拖字訣,「目前江湖救急只能以發債形式,用現金帳當收入頂住先」。

《光傳媒》翻查資料,港府近年陸續發債,在會計帳目上列為「收入」,減輕財赤數字,例如庫務署早前公布,若未計入發行綠色債券,去年12月底的赤字是2,089億元,但計入666億元的綠債收入後,財赤便大幅下降至1,423億元。

蘇偉文指,若香港信譽保持良好,可以攤開每年發債並分期歸還,等待經濟局面有所改變。而港府發行3年期的債券,公眾應有信心購買。

不認同賣港鐵股份可解決財赤

對於有意見指,政府可出售資產增加收入。蘇偉文以政府是大股東的港鐵為例,雖然有條件出售部分股份,但現時港鐵股價已經大跌,他反問:「賣晒都幫唔到財赤,賣來做乜?」

翻查資料,港鐵一年前每股股價約40元,今天(15日)只有約25元,一年間大跌37.5%。根據港鐵官網,港府持有74.54%股權,大約是46.3億股,市值約1,158億元;若港府要保留5成控股權,沽出約24.54%的港鐵持股,約可獲381億元收入,亦難以填補千億財赤。

對於港府早前放風,考慮增加不同政府服務的收費。蘇偉文指,有關加費對政府財政沒有實質影響,但釋出壞訊號,讓公眾感覺經濟環境不佳,「(增加)急症室收入、大學學費幫得幾多?」他又強調,社福和醫療開支不可能減少,最多只會停止增加撥款,令服務輪候時間增長。

前教大校長張仁良:債券收益不可等同一般收入

前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今(15日)投稿《明報》,他提醒政府的債券收益不可以等同一般收入,因為「有借就有還」,建議港府全面評估大型基建計劃的財務可行性和實際經濟效益,擇優而投,避免為未來預算提前加上赤字。

他直言,政府近年公共財政開支有增無減,遠超量入為出的原則,除了教育、醫療、社福等經常開支外,應減少不必要支出。張仁良不贊成政府在經濟低迷時期實行稅制改革,不但加重納稅人的應繳稅款,也會降低外資來港投資的積極性。

科大學者劉浩典:港府傾向將香港問題歸咎於外部因素

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實務教授及高級講師劉浩典今日亦投稿《明報》。他認為港府在許多公開聲明和信息中,傾向將香港問題歸咎外部因素,例如美國的高利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西方試圖遏制中國;同時忽視或淡化本地因素,例如中國經濟放緩、港元掛鈎美元和新冠「清零」。

「中國僅花兩年令星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劉浩典分析,港府這類敘述予人印象「所有香港的問題都是由外人或海外敵人造成」,不僅會損害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聲譽,也可能會給予當局一個依靠或藉口,不再需要做些甚麼來保持與時俱進,「若我們可以輕易地將西方或其他國家視為香港問題的代罪羔羊,那為什麼還要費力改變呢?」

他慨嘆疫情期間香港「清零」政策對經濟造成的創傷,比《國安法》更大,又引述有新加坡的中國朋友指,「英國人花了150年把香港變成國際金融中心,中國則僅花了兩年(2022和2023年)就令星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劉浩典認為港府仍未就處理疫情的手法開展獨立調查,無機會從錯誤中學習,加深香港的生存危機。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