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判民主派賺巨額報酬 英籍終院非常任法官廖柏嘉:沒有利益衝突

來自英國的兩名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過去多番引發爭議。有批評指,在中國全面收緊控制香港、打壓新聞自由與人權的情況下,兩名法官不但宣誓效忠香港政權、繼續在香港終審法院擔任非常任法官賺取巨額酬勞,同時以貴族身份效忠英國,明顯構成嚴重的「雙重效忠」問題。捲入爭議的英籍非常任法官廖柏嘉回應媒體查詢時,否認自己涉雙重效忠的利益衝突。

是次爭議的核心人物,是前英國資深法官廖柏嘉勳爵(Lord David Neuberger)與賀輔明勳爵(Lord Leonard Hoffmann),兩人目前均為英國上議院的無黨籍貴族。根據規定,香港法官必須宣誓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不過,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特別是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北京對香港的管治影響力與日俱增,意味兩名勳爵一方面以貴族身份效忠英國,另一方面又必須對一個受中國共產黨強力控制的地區宣誓效忠。

以去年為例,廖柏嘉曾參與審理並一致駁回《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及另外六名民主派人士的上訴案件,其後再辭去由他創立的國際媒體自由聯盟法律顧問委員會主席職務。即使港府近年持續拘捕民主派人士和新聞工作者,但廖柏嘉與賀輔明均未有回應外界要求,繼續在香港終審法院擔任非常任法官,並保留英國上議院的投票權。這種雙重身份與需要承擔的職責,引起外界質疑兩人存在雙重效忠的利益衝突。

|廖柏嘉:不存在雙重效忠的利益衝突 CFHK:向中共提供「國際合法性」包裝

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Committee for Freedom in Hong Kong Foundation,CFHK)去年5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當局能夠針對香港《基本法》和《港區國安法》「釋法」,甚至能夠推翻香港終審法院的「最終裁決」。另外也曾多次干預法庭裁決,由北京任命的香港特首亦掌握司法任命和晉升權力,以此獎勵親政權人士,排擠持不同立場的法官。

英國媒體《Byline Times》就事件查詢時,廖柏嘉承認每次以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身份審案時,會在香港停留大約四星期,「每次獲發不多於4萬英鎊報酬,大約每15個月輪值一次」,但他否認此舉存在雙重效忠的利益衝突。至於英國最新實施、旨在追蹤可能代表外國影響力人士的「外國影響力登記計劃」(Foreign Influence Registration Scheme),廖柏嘉也明言「我不認為自己有登記的義務」。

然而CFHK認為,「雙重效忠」的利益衝突並非「假設性問題」,英國上議院經常就中國及香港相關議題展開辯論。以2022年11月為例,上議院曾討論英國政府如何評估中國侵犯人權的指控,辯論期間也曾多次提及香港持續發生的侵犯人權問題,而部分參與辯論的上議院議員,正正就是兼任香港終審法院的海外法官,並直接參與相關案件的審訊。CFHK認為這些法官的做法,等同為北京加強針對香港的控制,提供了一層「國際合法性」的包裝。

77歲的廖柏嘉將續任至2027年2月,至於爭議事件的另一名主角賀輔明,CFHK在報告表示,賀輔明在「律政司對一名男子上訴得正的裁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該名男子僅被指控「拍攝其他跟蹤警察的人」。90歲的賀輔明今年1月獲特首李家超延長任期三年,他沒有回應英國媒體查詢。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