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學者嘆政府視大學是社運熱點 中國研究被扣帽子「我們要撤離了」

研究六四的學者何曉清早前不獲入境處續發簽證,隨即被中大解僱,外界憂慮中國研究在港存續。一名不願具名、去年已離港的中國研究學者向《光傳媒》表示,在中國和香港政府眼中大學是特別敏感的,他們認為大學是社會運動和問題的熱點(universities as hotspots of activism and problems)。而《BBC》昨(14日)發布名為「香港學術自由:大學如何在北京的控制下凋零」的專題,有學者透露,一些老師在課程中刪除所有與香港和中國相關的材料。

一名已離港的中國研究學者接受《光傳媒》專訪,他慨嘆近年大學轉變,「這是一個溫水煮蛙的過程」,早在2016年,儘管當時社會環境並不緊張,但他認為大學已是敏感場域。當時他訪問民主派人士,被疑似中國國安警察(national security police)跟蹤。他打趣說,「那人坐在隔壁拿着《人民日報》,並沒有刻意掩飾,好像是要讓我發現他,這很奇怪」。而且他聽到跟蹤者正跟別人連線對話(talking to a wire),更確信自己被跟蹤。

他引述中國官方相關人士指「香港是個敏感問題」,「對我來說,(這句話)真的是個覺醒(It’s a real awakening call for me)」。他舉例,即使學者在做客觀、費盡心血(diligent)的中國研究,但總會被扣上支持或反對中國(pro-China or anti-China)的帽子。他自言討厭這種論述,尤其這導致日後中國研究中斷,或更難站在中立位置(middle ground)。

香港不再是中國研究的出口  是不幸亦是無可避免

2020年《國安法》實施,他慨嘆:「所有事情都不一樣了」,大學學術環境比起2016年更加惡化(exacerbated)。最大損失就是香港學術研究的未來,學者難免會進行「自我審查」,開始過分憂慮,「我們能夠這個做(題目)嗎?我們能夠向這個方向進行嗎?我們能拿這個資助嗎?」他表示學者在香港進行獨立研究已是非常困難,未來會更寸步難行,「所以我們要撤離了」。

他指出香港曾是自由、充滿活力的地方,在中國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研究項目在2022年撤離香港,慨嘆有很多帶不走的寶藏(treasure),包括文獻、訪問稿和參考書籍,有些甚至需要銷毀,對學術研究是個巨大的損失,「這令人心碎」,尤其現在獲取和研究中國資料是相當困難的,也坦言香港、中國同樣承受這種浪費學術心血的痛苦。

跟他一樣,不少學者只能在外地繼續香港和中國研究,「這是不幸,也是無可避免」。他說,研究風險難以估算,例如擔心會暴露他人的身分,包括一起工作的人等。

學者離開香港 留下來的人只有擔憂

《BBC》昨日的報道引述港府數據,指2021/22學年超過360名學者離開香港八間政府資助的大學,流失率達7.4%,是1997年主權移交後的最高水平。報道亦指出,2019年以來外國學生入學人數下降13%。

其中一位願意具名的香港都會大學政治學學者史蒂芬·奧特曼(Stephan Ortmann)說:「(香港)曾經存在的自由氛圍已經一去不復返,人們憂心忡忡」,許多同事已離開,留下來的人也十分警惕,甚至聽說有些老師在課程中刪除所有與香港和中國相關的材料。

一位30多歲的匿名人文學科教授向《BBC》透露,「在香港已經不再有『紅線』了」。他的噩夢是被中國官媒點名攻擊,讓他失去工作和自由,「如果他們想對付你,一切都可以成為藉口」。

報道指出,學者認為「自我審查」是在2020年《國安法》生效之後,針對任何可能是「分裂主義或顛覆行為」。北京政府推《國安法》讓香港「由亂入治」,但2019年大大小小的抗議活動已不復見,更難以想像現在人們公開表達異見。

研究「六四事件」中大學者何曉清遭中大解僱 何:「不應放棄香港」

翻查資料,瑞典民主議題研究機構V-Dem Institute今年9月發佈的《全球學術自由報告》顯示香港學術自由排名急跌,在179個國家地區中位列152位。香港在2022年學術自由指數更從2012年的0.75跌至0.23。該指數區間從0到1,指數越高代表學術自由程度越高。

今年11月,研究「六四事件」的加拿大華裔學者、原中大歷史系副教授何曉清簽證未獲批准,中大隨即解僱她。翻查資料,《文匯報》今年2月曾點名批評她是「西方代理人」、「散播反中亂港思潮」,她的著作《天安門流亡:中國民主抗爭的聲音》也在公共圖書館下架。

何曉清向《BBC》表示,她為香港這個城市和香港人感到悲傷,並認為這將產生更嚴重、廣泛的影響,指人們會帶著疑問,「我還能繼續在香港從事學術工作嗎?我能教什麼?」。

原中大歷史系副教授何曉清簽證未獲批准,中大隨即解僱她。 相片:中大歷史系官網

她形容研究「六四事件」的旅程是孤獨的,因中國禁止任何有關1989年學運和血腥鎮壓的公眾討論,即便互聯網也沒有留下任何事件痕跡。2019年之前在維園的六四晚會,加深她與香港的聯繫:「我知道,無論如何,每年6月4日,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去維多利亞公園。他們一起舉著這些蠟燭,告訴世界我們還在這裏。我們依然關心,我們依然記得」。

她在香港人的支持中感到慰藉,「(香港)將會有一段黑暗的時期。但只有當自己的人民放棄時,公民社會才會消亡。我們不應該放棄香港」。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