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施政報告研派2萬鼓勵生育 新加坡首胎已派6.3萬 南韓首兩年津貼10.3萬元
特首李家超下週三(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據《HK01》引述「獨家消息」指,政府曾研究「派錢催谷」生育的可能性,當中或研究向每名新生嬰兒派2萬元。《光傳媒》比較鄰近地區的生育津貼政策,新加坡生育子女可獲6.3萬至7.4萬港元;南韓計劃明年加碼每月育兒現金津貼金額,每名新生嬰兒首兩年合共可獲10.3萬元;而日本較「細水長流」,現金補貼直至小孩高中畢業為止。
政府統計處今年7月公布香港最新出生率,去年跌至0.701,即每1,000名婦女只誕生701位嬰兒,是1971年香港有紀錄以來最差的生育率。而本港去年只有3.25萬名嬰兒誕生,按年再跌12%,連續三年錄得雙位數跌幅。
去年本港生育率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例如南韓是0.78、台灣是0.87、新加坡是1.04、日本是1.26。政府統計處今年2月發表報告指,生育率下跌與女性遲婚、單身情況增加、傾向只生育少數嬰兒、婚後3年內「活產」(live births)的比率減少、離婚率上升等因素有關。
《HK01》今日引述消息指,政府正研究向每名新生嬰兒派發2萬元,鼓勵市民生育。報道根據消委會格價網,以2萬元計算,可買72罐嬰兒奶粉、140包尿片。《HK01》推測,以本港去年3.25萬名嬰兒誕生計算,所需經費約6.5億元,是政府「可負擔範圍」,稱「很大機會」寫入施政報告,扭轉低生育率的局面。
新加坡下重本鼓勵生育 新生兒最高可獲7.4萬港元
《光傳媒》比較鄰近地區的鼓勵生育措施,發現不少亞洲國家採取首胎「一筆過」生育補貼。其中新加坡下重本派錢鼓勵生育,當局設「嬰兒花紅現金獎勵」(Baby Bonus Cash Gift),今年2月更「加碼」,符合條件的首兩胎新加坡籍孩童,獎勵從目前的8,000坡元增至1.1萬坡元,即約6.3萬港元。從第三胎開始,現金獎勵從1萬坡元增至1.3萬坡元,約7.4萬港元,幫助家長抵銷育兒開銷。
除了現金獎勵,首胎可獲5,000坡元扣稅。新加坡政府也設兒童發展戶口,前期資金先存入5,000坡元(折合約2.8萬港元)。子女年滿12歲前,父母在該戶口存入款項,政府作等額配對供款。同時,新生嬰兒母親享有長達16星期的有薪產假,較香港14星期的法定有薪產假更長。2至18個月的嬰幼兒每月獲最多600坡元(折合約3,420港元)的托兒資助。
台灣各縣市也派錢鼓勵生育。以台北市為例,去年12月底起政府加倍生育獎勵金,首胎可獲4萬元台幣(折合約9,700港元)、第二胎獲4.5萬元台幣(折合約1.1萬港元)、第三胎或以上可獲5萬元台幣(折合約1.2萬港元)。
南韓、日本則以按月補助的方式,「分期津貼」鼓勵生育。以南韓為例,政府宣布明年增加生育津貼,每名未滿1歲的新生嬰兒每月補貼100萬韓元(折合約5,757港元),1歲以上、未滿2歲的嬰兒家庭則發50萬韓元(折合約2,878港元),換言之首兩年累計補貼10.3萬港元。
而日本亦計劃明年增加兒童補貼,前兩胎3歲前每月可獲1.5萬日圓(折合約784港元)、3歲到高中畢業為止,每人每月可獲1萬日圓(折合約522港元),第3胎開始每月則可獲3萬日幣津貼(折合約1,568港元)。
建制派提雪卵、流產假鼓勵生育
本港生育率持續偏低,民建聯家庭及婦女事務委員會今月初向政府提出25項鼓勵生育政策倡議,包括增加資助輔助生育服務、延長卵子冷凍期限到30年、制訂育嬰假和流產假。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建議政府提供「輔助生育服務」,指政府「只靠引入外來人口並唔健康」。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則建議向僱主提供津貼,將現有產假、侍產假八成補貼到全薪。
民建聯亦建議提供各類育兒補貼,包括「一筆過」向新生嬰兒提供1萬元獎勵、每年向兒童派2000元作為兒童醫療券,以及成立「新生代嬰兒基金」,為每個新生兒童開設戶口,到18歲可提取。
今年8月,工聯會曾會見特首李家超提出鼓勵生育政策,包括延長婦女產假至16週、設立託兒和鼓勵生育的基金。工聯會秘書長馬光如建議政府增設卵子銀行,為婦女提供中央冷凍卵子服務。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則建議政府推出買樓供款計劃,確保年輕人有認購權,認為是變相鼓勵生育。
2015年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曾撰寫《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報告,其中一部分提及締造有利生育的環境和人口老化帶來的機遇,建議鼓勵更多婦女或年長人士加入勞動市場、加強託兒服務等,當時並未提及派錢鼓勵生育。
相關文章
- 港聞香港創有紀錄最差生育率0.7 去年僅誕3.25萬嬰兒 連續3年雙位數跌幅2023-07-17
- 港聞工聯會建議額外獲產假60日 30歲以上產婦無份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