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朧之死惹輿論風暴 華裔學者:揭示中國人無力感

中國男演員于朦朧9月11日在北京墮樓身亡,官方極速將死因定性為「飲酒後意外墮樓」,但事件未有平息,反而在網絡激起連串陰謀論,甚至牽連中共高層。美國史丹福大學華裔學者分析指,于朦朧案反映中共體制下「有罪不罰」的現象,民眾可能會反思:知名偶像也可被當權者輕易抹去,「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又該怎麼辦?」

美國史丹福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華裔講師許繢仁(Kevin Fan Hsu)在《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發表署名文章,提到于朦朧墮樓消息曝光後,網絡相關貼文陸續被刪除或封號,但這種高壓審查卻在社交媒體引起更多質疑,網民猜測于朦朧遭到謀殺(foul play),或者政府高層下令掩蓋真相(hush-up)。

謠言與審查互相追逐

網友懷疑,于朦朧是其他人「違法亂紀」的犧牲者,但由於缺乏獨立媒體進行查證,網民唯有自行為偶像拼湊「證據」,甚至展開零散的網絡調查來填補空白,社交媒體因此出現「謠言—審查—再生謠」的惡性循環。文章指,網民的行動正好反映中國社會資訊不透明,亦展現當局對維穩的高度敏感。

許繢仁還形容,中國審查人員在于朦朧墮樓案中,仿如一條吞食自己尾巴的銜尾蛇(ouroboros),「產生新故事、引發更進一步的憤怒,隨後又需要更多的審查」,這種笨拙的掩蓋手法,反而引發「反彈效應」(rebound effect),憤怒的網民加入這場激烈的網絡輿論戰,對抗官方媒體所吹捧的「官方說法」。

偶像文化下的集體焦慮

37歲的于朦朧形象正面,深得年輕粉絲喜愛。對於長期受「996」工時壓榨的中國年輕人來說,偶像是生活上的情感出口。偶像猝然離世,真相又被掩蓋,而且有可能是其他人「違法亂紀」的犧牲者,網民只能將悲痛化為憤怒,湧向互聯網發洩。

這種集體反應不僅關乎偶像文化,更與中共社會結構息息相關,理由是于朦朧之死,正好說明中共體制下的法治缺失。中國網民會認為,當權者如果能夠迅速定性一名偶像的死因,並且接連封鎖相關討論,那麼普通人更難期望獲得公正。這種落差,讓民眾從于朦朧身上看見自己的窘境,隨時都可能在體制下被抹去。

許繢仁還提到,一般人享受生活便利的時候很少會想起法治,但當政權的面具「滑落」,人們會更敏銳地感受到法治的缺失,包括回憶起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日子,一個普通中國人所感受到的無力感。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