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擬以貿易讓步換特朗普反台獨   台灣重啟核武或成應對選項

《華爾街日報》早前透露,習近平擬對特朗普作出重大讓步,以換取特朗普明確表態「反台獨」。同時,美國《外交政策》雜誌透露,台灣放風重啟核武,引發外界關注此舉是否台灣方面為應對中美雙重壓力的戰略試探。台媒引述分析人士指出,此發展凸顯台海局勢的極不確定性,加劇印太地區的地緣緊張。

過去一周多家外電報道,習近平向特朗普明確表示,只要美國願與中國共同「反台獨」,中國將對美國實施更廣泛的市場和產業開放,實現互利。《華爾街日報》報道,習近平計劃利用貿易談判施壓特朗普,希望美國明確反對台灣獨立,以換取中國在貿易上的讓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9月2日文章也指出,特朗普政府應抵抗在北京壓力下作出戰略讓步,因為在台灣議題上,北京一定會施壓。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5天前更新報告中提到,美國官員預估特朗普第二任期對台軍售可能超過183億美元,但同時警告中國核武庫存自2020年以來已翻倍,擁有更多選項。 

美國一旦失去台灣信任台灣必需作出應對

在台灣方面,美國《外交政策》雜誌9月30日中國事務周報中,副主編James Palmer以「台北該如何應對華府」為題指出,台灣正面臨中美夾擊。文章提到,特朗普團隊要求台灣將相當部分半導體產能(如台積電)移往美國,以換取保護;同時,習近平正努力游說特朗普正式反對台獨。James Palmer分析,面對中美角力,台灣極為被動,更困境重重,但有幾個應對選項,包括暫時聽從特朗普、透過其他方式安撫(如最近簽訂的大豆採購協議),或運用美國國會人脈施壓白宮維持對台軍售和防衛承諾。但文章警告,若台灣最終無法信任美國作為安全夥伴,可能開始將討論重啟1980年代在美國壓力下終止的核武計劃,「台灣重啟核武」成為台灣最後的招數。

台灣媒體聯合新聞網跟進報道,引述《外交政策》內容指出,這一討論源於特朗普回白宮後的壓力。文章提到,台灣在白宮缺乏盟友,在特朗普第一任時的共和黨內對華鷹派已被年輕孤立主義者取代;現任國務卿魯比奧雖曾為台灣堅定盟友,但如今更注重獲得特朗普信任。James Palmer建議,台灣可假裝對特朗普計劃有興趣,作象徵性投資,等待其分心;或利用國會朋友如參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威克爾(Roger Wicker),他最近訪台稱台灣為「自由國家」。

80年代美國施壓終止台灣發展核武

資料顯示,台灣核武討論並非新議題。歷史上,台灣曾在1980年代發展核武計劃,但因C I A收買的台灣核武研發人員張憲義叛逃洩密、美國施壓而中止。近期,台灣舉行核電公投,試圖重啟最後一座核電廠,但8月24日公投失敗,未能達法定門檻。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5天前文章指出,中國拒絕特朗普核談判後,美國應加強應對,同時警告中國可能在2027年試圖武力奪台。 

國際關係專家評估,台灣放風「重啟核武」的主要目的,是應對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期的戰略不確定性。此舉測試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底線,提醒特朗普政府,台灣擁有自主防衛選項,從而促使美國維持軍售和防衛支持,避免台灣成為中美交易的犧牲品。台灣放風的目的包括:

  1. 增強談判籌碼,在特朗普要求轉移半導體產業的背景下,向美國國會議員傳遞訊號,強調若美國不可靠,台灣將考慮自力更生,迫使國會施壓白宮;
  2. 威懾中國大陸,面對習近平游說特朗普反台獨,放風核武意在提升威懾力,警告北京武力犯台將付出更高成本;
  3. 探測國際反應,此為低風險試探,透過媒體和智庫間接傳播,評估美國、中國及盟國態度,若正面可爭取更多空間,若負面則凝聚內部共識。

核武專家分析,台灣重啟核武的放風,真實落地機率低(受《核不擴散條約》及美國壓力限制),更多是戰略訊號戰的一部分,旨在化被動為主動,確保台灣在印太地緣博弈中的自主性。但若中美持續施壓,可能加劇核擴散風險,影響全球穩定。

追光者記者 森普斯 報道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