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中國惠港政策 恐令香港旅遊經濟轉型更難
![](https://photonmedia.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0207-lok-web-1.jpg)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今(7日)於《明報》投稿,綜合傳媒報道及統計旅客來港數據,觀察到各界唱好香港旅遊經濟的現象,又指建制派和工商界爭取深圳居民「一簽多行」來港消費,其實是「自己養懶自己」的做法,一味期望中央不斷「開閘」,是「懶人」所為,恐怕長遠會鼓勵不思進取,令香港旅遊經濟轉型更難、更遲出現。
呂大樂先以同日一份本地報刊港聞版舉例,同時有「單月訪港旅客疫後新高!」及「旺角商場吉舖多 最差『全日無生意』」兩條標題,分析兩篇雖均報道事實,卻在感覺上有顯著差異。他補充,近年不少報道、「官宣」都喜歡用過去一兩年的數字作比較,結論自然是情况正在轉好、走出疫情困境云云、或是將形勢形容為「勢頭向好」。
長期陶醉「勢頭向好」之中?
他觀察到,就算現狀不如理想,亦一樣可以說「勢頭向好」,舉例工商界代表也經常公開表示「勢頭向好」令人覺得很「妙」,然而,當市面經營狀况能發生「全日無生意」的時候,勢頭「好極有限」。但他重申,香港也是一個很講現實的社會,沒有很多人會長期陶醉於「勢頭向好」之中。
去年12月的零售業銷貨價值臨時指數為117.4,略高於11月的113.4,與同年10月的117.8相近,呂大樂分析,這意味恢復並擴展深圳居民「一簽多行」來港旅遊的安排,令訪客人數增加,確實有輕微提振作用,但對零售業而言則勢頭未見向好。
「開閘」必「旺丁」恐怕鼓勵不思進取
至於去年11月由中國來訪的旅客人次約256萬,平均每日8.5萬;恢復深圳居民「一簽多行」後,12月約有310萬中國訪客人次,每日平均10萬左右。呂大樂解釋,「開閘」必「旺丁」,建制派和工商界也因此一定努力爭取中央繼續「開閘」,容許更多中國城市居民以更便捷方式來港旅遊消費。
呂大樂提醒,「開閘」是最不需要香港業界思考轉型、只會令他們繼續「自己養懶自己」的做法,而諷刺的是,「開閘」保證即時有效,惟問題長遠來說則恐怕鼓勵不思進取,而表面的復蘇其實換來更緩慢的轉型。
接着他以入境處統計數字分析舉例,中國旅客來港「重頭戲」是在「五一黃金周」和國慶假期,其他如聖誕節並非中國假期,但媒體容易在聖誕期間採訪到中國遊客盛讚香港聖誕氣氛濃厚,卻在聖誕日前後入境來訪人數上沒有顯著反映,反而聖誕節之前的周六日有13萬至16萬人次由中國抵港,建議香港業界應針對實際來訪模式作包裝推廣,思考更多創新做法。
一味期望中央不斷「開閘」是「懶人」所為
呂大樂坦言,這些只是很初步的觀察,旨不在解釋現象,而是想說明就算單憑一些很簡單的統計,亦能提醒需要更認真地探討哪些課題,以好好計劃如何「搞活」旅遊經濟。他認為,一味期望中央不斷「開閘」,是「懶人」所為,又擔心如果中央繼續順應這種「民意」,並提供惠港政策,恐怕只會令香港旅遊經濟轉型更難、更遲出現,直言短痛好過長痛。
相關文章
- 港聞一簽多行15年大事回顧|水貨客重臨?李家超: 當任何苗頭出現 我哋就開始採取行動2024-12-03
- 港聞今年首7月逾2559萬人次港人北上 較訪港中國旅客多近一倍2023-08-14
- 港聞日本訪港旅客暴跌75% 日本駐港總領事:19年後日人對港印象變差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