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房屋局8天內再度去信外媒 反駁「劏房」相關報道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上周五(10日)去信《衛報》強烈反對該報一篇有關「劏房」的報道,何永賢指文章「危言聳聽」及充滿「悲觀情緒」。該報道指港府試圖解決劏房問題,規定劏房必須改建成合標準的「簡樸房」,惟劏房戶和地區組織人士都表示不太樂觀,指「政府說得好聽,但做不到」。

這是房屋局局長何永賢8天內第二次去信外媒反駁「劏房」相關報道。她於本月3日曾去信《澳洲廣播公司》,反駁一則題為「香港將打擊劣質劏房 但『棺材房』將繼續存在」的報道,指若認為居住於11萬間劏房的22萬人全部都生活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是一種誤解,巿場上有較高質的劏房滿足住客需求,要避免以偏概全。

上周五,何局長則去信《衛報》,強烈反對報道「危言聳聽」(alarmist)及當中的「悲觀情緒」(pessimistic sentiment)。英國《衛報》於本月3日刊登一篇題為「注定失敗?香港試圖解決『劏房問題』的努力陷入困境」(Doomed to fail? Hong Kong’s attempt to tackle ‘shoebox housing’ runs into trouble),指當局嘗試解決香港狹小、過度擁擠的房屋問題,但有評論認為,新法例未能針對最嚴重的違規情況。

《衛報》記者走訪不同的劏房戶,更形容這些「臭名昭著」的「棺材房」,有10名租戶居於只是比單人床稍大的碌架床上。其中一名劏房戶稱自己是第一次住劏房,她來自中國深圳,來港後卻跟丈夫分開,她要求匿名受訪,「如果家人朋友看到我這樣,他們會感到尷尬」。

報道指有評論認為,港府公布的房屋改革缺乏雄心,未能針對最嚴峻的棺材房和籠屋問題。另一名受訪者劉先生已住在劏房10多年,他在疫情期間失去餐廳工作,現時是一名街道清潔工,「問題很多,例如人太多,環境很複雜」。

北京加強控制 劏房戶對新政策不敢樂觀

報道續指這些狹窄的劏房和籠屋,租金非常昂貴,平均每平方米的租金比一般大廈更高,香港常被列為全球最難負擔住房的城巿。數十年來,港府一直承受來自北京的壓力,要求解決劏房問題突顯出這個城巿的住房不平等,而近年這個壓力愈來愈大,北京對這個半自治的城巿有更牢固的控制(now in firmer control over the semi-autonomous city)。

港府去年推出政策,規定劏房最小面積為8平方米,且須設有獨立廁所、至少一扇窗,所有劏房須在2026年底前完成註冊,並進行定期檢查,同時改名為「簡樸房」 。但有批評者指出,新標準僅比香港監獄的平均囚室大1平方米,且對超過1人的住戶單位並未增加面積要求。

香港房屋局回覆《衛報》指,根據居住人數對私人出租單位進行執法「不可行」。發言人又指社區內有意見認為,單身劏房戶希望最低面積要求不要設得太高,以節省租金開支。然而,新規例未針對棺材房和籠屋進行改革,關注劏房問題的葵涌劏房街坊會成員吳堃廉指出:「政府聲稱要消除『低質素』劏房,但最差的是棺材房」。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則表示,為房屋制定統一標準將有助消除籠屋,但若政府沒有足夠的公屋或良好的安置政策,問題可能會更嚴重,甚至可能迫使人們流落街頭或轉向非法劏房。報道指港府聲稱不會讓任何人無家可歸,有60%的劏房戶符合公屋資格。但當局同時表示,因新法規失去房屋的租戶將不會比其他申請者優先。

在受訪的劏房戶中,很少人對未來感到樂觀。住了24年的劏房戶說:「政府說得好聽,但做不到」。又指政策要求業主翻新房間保證有窗戶,但業主不會做,「因為這需要花錢……即使有錢也不可行。我認為有些事情他們根本無法實現」。

何永賢強烈反對報道「危言聳聽」及文中的「悲觀情緒」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上周五去信《衛報》,強烈反對該報道「危言聳聽」以及文中的「悲觀情緒」。針對劏房,當局正與持份者商討監管制度,為劏房設定若干最低標準。又指了解約11萬個劏房戶正申請公屋,未來5年公營房屋總供應量為189,000個單位。

另外,她指過渡性房屋單位已投入運作,填補短期供應缺口。至於籠屋和其他小型床位,她強調1994年生效的《床位寓所條例》(第447章)規定了安全標準和衛生條例,並對床位寓所進行監管。她相信這些措施注定會成功(destined to succeed),甚至為全球其他面臨類似房屋問題的城市提供借鑒。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