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本土研究社|「十室狗空」研究:逾半「臨時動物寄養所」變棕地

本土研究社日前發布《十室狗空:香港動物寄養所用地問題研究》報告,發現近5年獲批、現時仍有效的60個「臨時動物寄養所」規劃許可中,超過一半(31個,佔52%)「疑似非營運」狀態。《光傳媒》為大家整理64頁報告,並製作懶人包,簡單說明動物寄養所申請如何成為棕地作業的「跳板」。 

本研社檢視近10年的規劃申請,透過翻查規劃文件、衛星圖、 航拍圖及實地考察,發現近5年獲批的60個「臨時動物寄養所」規劃許可中,能辨識為「明顯營運中」的動物寄養所僅19個(32%),「疑似非營運」臨時動物寄養所則有31個(52%),另外10個(16%)申請屬「無從判斷」。

本研社分析,31個「疑似非營運」動物寄養所佔地42,000平方米,相當於6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當中有20個集中在錦田北(65%)、5個在錦田南(16%)、3個在大棠(10%),另外古洞南、廈村邊沿和萬屋邊各有1個(各佔3%)。

資料來源:本研社

本研社觀察,「疑似非營運」的動物寄養所通常沒有明顯的構築物,或放置與動物寄養無關的物品,例如建築物料、泥頭車或大量車輛等;申請人以工程公司名義申請,或有建築商背景,或過往曾在同一地址作棕地作業用途被拒等。

「疑似非營運」的動物寄養所用地,現場沒有明顯的構築物。(相片:本研社)
「疑似非營運」空間放置明顯與動物寄養無關的物品,如建築材料、泥頭車、大量車輛等。(相片:本研社)

本研社指,絕大部分「臨時動物寄養所」許可,通常連同填土申請獲批。而農地地帶上申請「臨時動物寄養所」成功率達9成,或成為部分棕地作業者「合法」破壞農地傾向選擇的途徑。

本研社續指,至少15宗疑似非營運的「臨時動物寄養所」許可,在1至2年內就被新的棕地作業「蓋過」,如興建貨倉等用途,等於無需移除填土,農地即被長遠破壞。

報告列舉錦田北沙埔村及沙頭角公路禾坑段兩個個案,分別以「先破壞、後發展」的方式,將臨時填土變「永久」棕地; 或是原本申請棕地被拒,申請「臨時動物寄養所」獲批後,「轉軚」申請其他土地用途。

錦田北沙埔村的用地將農地變成「車輛寄養所」。(相片:本研社)
沙頭角公路(禾坑段)52 號附近原規劃為農業地帶,現疑似用作貨倉或物流中心用途。(相片:本研社)

本研社批評,政府未有妥善發揮把關角色。例如輕視申請地段有違例發展的「前科」,如非法填土;又輕易批出動物寄養所許可,獲批率達9成。去年政府更放寬棕地申請限制,城規會引入「精簡程序」,不再獨立審議臨時動物寄養所申請,變相令非營運「臨時動物寄養所」的申請,更容易「過渡」至其他棕地用途。

懶人包: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