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建制派促教資會、研資局委員「去英語化」|鄧飛:從《國安法》角度背景審查學者

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及研究資助局(研資局)部分委員是英、美學者,建制派議員要求委員組成「去英語」。鄧飛質疑部分學者來自五眼聯盟國家,要求委任來自非英語國家的學者,亦要以《國安法》原則背景審查。本身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的劉智鵬對國際化另有看法,「地球最多人講係華語、西班牙語、法語、日語」。梁美芬就不滿愛國人士難獲研資局批出款項。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指,單一語言未必最有利國際化。

根據立法會文件,教資會包含主席共有24名委員,14名是本地委員,10名是中國及海外委員 ,2名來自中國的現任或前任大學校長,8名來自全球各地,包括紐西蘭、新加坡、瑞士、英國及美國的學者,全體委員均以個人身分由行政長官委任。

而研資局包含主席共有33名委員,17名是本地委員,16名非本地委員則來自中國、新加坡、瑞士、澳洲、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等地。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今日開會,多位建制派議員批評教資會及研資局的委員組成。劉智鵬不滿是英語化的體系,「教資會轄下7個小組中,其中5個係外國人士做主席!呢種情況我相信喺世界上係絕無僅有!」他認為要調整組成,「如果我們走國際化,國際化呢個地球最多人講係華語、西班牙語、法語、日語」。

教聯會副會長、選委會界別議員鄧飛指,研資局有16名非本地委員,「除了瑞士號稱永久中立國,基本上來英語國家,除了新加坡之外,基本自來自五眼聯盟」。他指,這國家政府基於冷戰思維,令學者有很大「制肘」,建議改變委員來源,「唔好僅限於英語系國家學者,可唔可以有啲非英語系學者,國際化程度更加高」。

他不點名引用《文匯報》去年報道,指研資局批出一項有「宣揚港獨嫌疑」的研究,要求日後獲委任的學者要做背景審查,「委任評審委員會主席或委員時候,可唔可以從《國安法》角度做一個簡單背景審查?」

選委會界別議員周文港不滿教資會有外國學者擔任委員,認為是「落後」的做法,「絕大部分地區不會委任非本國專家進入高等教育資助機構入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所以我好肯定香港呢個做法唔符合國際標準」。

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批評,現行制度是「喪權辱國」,「 我們唔能夠繼續沿襲殖民地沿落嚟,研資局、教資會這個體系,因為佢係喪權辱國架!係嚴重架!」他強調,教育是一種知識控制,「點解有些被殖民地方要學英文、要學日文呢?因為教育主權已經喪失了」。

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梁美芬亦抱怨,在校外評審遇到政見、學派不同,就會被否決,「非常愛護香港、愛國人士好難喺RGC(研資局)攞到錢」。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指,教資會、研資局是溝通橋樑,溝通香港、國際和國家的連繫,必須要與國際有連繫,「如果我們只是集中單一地域或單一語言呢,其實未必最有利香港多元化和國際化的高等教育發展」。她認為「喪權辱國」的說法並不適合。

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指,建議委任委員時,會考慮溝通、學術地位、對香港學制發展等因素,「無排除其他地域適合專家」。他指,在國際上不同語言領域地區,學術世界都有公認頂級期刊,很多在英語世界出版,譬如《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但他強調,不同語文提交的研究成果可找專家評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