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離散藝術家辦「走堂」教育平台 黃照達:填補香港藝術教育缺口

一年前,政治漫畫家黃照達在網上說,希望做一個藝術教育平台,讓離散各地的港人藝術家可以繼續執教,怎料一呼百應,無論是留下來的還是已離開的,都說希望參與,「很多離開了的藝術家都非常資深,帶走了知識和經驗,對香港學生來說是一個損失」。他決定讓藝術家們重新聚合起來,以網上授課形式,讓身處香港、英國、日本、南韓等地的香港藝術家、文化和教育工作者把自己的知識帶回公共領域,填補現時香港藝術教育的缺口。

網上教育平台叫「走堂」,作為老師,怎會鼓勵學生走堂?平台創辦人黃照達笑言,名字有點「反建制」的味道,「小時候誰不走堂?但不一定是負面的,走堂是因為有更有意義的事想去做,走堂就是為了學習」。

黃照達在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任教多年,2021年因撰寫文章研究反修例運動文宣,被校方高層報警舉報,他說自己多少對學院建制有戒心,亦不禁反問:「藝術是否一定在學院內學習?」

網上的藝術課程很多,都是收費教人畫畫、老師預先錄好了課堂那種,「走堂」卻用即時線上授課方式,他覺得學生跟老師的即時互動很重要,現時有五個不同的主題課程,內容不只是視覺藝術設計,還有歌詞創作、藝術入門、音樂與社會等。

他解釋香港的藝術課程,主要在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開設,大學對課程的設計本身已有很大限制,然而,教學環境經已今非昔比,「無論是藝術作品發表,抑或是教學自由,跟以前差得遠,很多老師都已離開」。

「導修課程」內容自訂 跟知名藝術家上課

自己創辦一個網上教學平台,相對從前在院校教書,自由度當然大了不少。他不諱言,要是在大學開設這種課程,必然要過很多關卡,校外人士亦無法參與。網上平台就能找來不同資歷和經驗的老師,不同背景、年紀的人也可以參與學習,「我們也有一些較為年長的學生,可能是退休人士,在香港時大家都很忙,覺得學習藝術不重要,但身處不同環境,就有新的需要」。

除了線上課程,平台更令人翹首以待的,是「導修課程」,黃照達說這系列的課程就如大學的導修課,「你欣賞這些藝術家,想見他們、跟他們學習,就可以報名,至於學甚麼,可以跟導師一起決定」。而這些導修課,有些更是面對面上課的,例如視覺藝術家葉曉燕的「倫敦實地一對一展覽導賞」,「由她帶你去看博物館,實地講解藝術作品」。

課程導師都是業界知名、大家都熟悉的名字,包括錄像及聲音藝術家麥海珊、攝影藝術家蕭偉恆、藝術家黃國才、視覺藝術家馬琼珠等,學生可以跟他們談自己的創作,由資料搜集、創作理念、藝術風格,到技術建議,甚至是創作進入「樽頸」不知未來應該往哪方向發展,也可以跟老師談談。

離散吸收不同土壤養份 創作呈混雜感

黃照達說,這個平台是充滿「實驗性」的,「因為在香港已沒有機會去做,既然大家都已離散到不同地方,不如試驗一種不同的藝術教育模式,藝術不應只在大學或工作室內」。沒有人願意離開自己土生土長之地,離散大概總是帶點愁緒,但他覺得藝術家分散各地,也有正面之處,「身處的環境,是藝術家的創作養份,我們都是香港人,都在做香港藝術,現在土壤不同了,反而有種混雜感出現,豐富了香港藝術!」

香港藝術家散落到世界各地,然後各自吸收不同地方的養份,作品呈現的,是從前在香港沒有見過的,「但你看到的,依然是香港藝術」。

對於離散的香港藝術,他說自己很正面,但對現時香港的藝術教育,卻不禁說句:「跟從前是兩個世界」。過去幾年,無論是藝術界還是教育界,他看在眼裏,是限制多了,自由度亦大減,「很多資深藝術家離開了,從學生角度來說,是選擇少了,而我作為離開了的,想繼續做多一點」。他只希望,能延續過去的教學方式和理念,而作為老師,可以創辦一個實驗性的平台,他說是非常興奮的,時代不同,就用不同的方式實踐教育理念。

到了異地生活,黃照達說自己跟其他離散港人同樣,面對人生,充滿疑惑,「我們這些中年的,進入退休倒數,可以怎樣?來到新的地方,可以去打工,為糊口而工作不難。但還有十幾年才退休,我還是想做一些在香港不敢做的事」。不敢做的事,例如自己創辦一個平台、跳出傳統學院的教育框架教學。

「這個時代,不能依賴傳統建制,社會氣氛都支持你自己創業,是環境迫使的,現在已不能靠別人,要自己創造機會。」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