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紀錄片《寧化飛灰》釜山首映|導演:紀錄真相、紀錄警暴,這就是我能做到的

由劉健倫執導2019年反修例運動的紀錄片《寧化飛灰》(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上月底於釜山國際電影節首映,他接受美國媒體UPI(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訪問時表示,於2019年決定拍攝該紀錄片,因為他想把真相紀錄下來,「紀錄警察的暴行,這就是我能做到的」。

遊行的人群充斥着大街小巷、催淚彈橫飛、警察把示威者按在地上拳打腳踢、獅子山上燈光閃耀,四年前一幕又一幕的抗爭場景,在兩個小時的紀錄片中逐一出現,劉健倫是自由身記者,同時亦是紀錄片導演,2019年在街頭拍下了無數小時的錄像。電影節的官網中,有一段他的錄音片段,「這部電影反映着我經歷的事情,是警暴以及大量年輕人被逮捕過程的見證」。

在UPI的訪問中,他談及歷時半年的抗爭運動,由早期港人對民主運動的樂觀,到後來警暴以及政權的強力鎮壓,而嚴苛的法律改革,最終令香港的民主運動陷入死寂。

無數港人的命運因為2019年而改變,劉健倫的人生亦發生了巨大變化,「我以記者的角度去紀錄整場運動,我那時的感受、目擊的事,就如一本日記」。

在混亂和暴力的場景中,他的旁白總是反思着整場運動對自己精神和身體上的負擔,反覆出現的噩夢、焦慮症發作、持續的皮膚病。反修例運動後,記者、抗爭者和立法會議員被大規模搜捕,現年45歲的他帶着內疚感和創傷後遺症,於2021年離開香港到了英國,「香港是我的家鄉,我在那裏長大,卻要被迫離開我的家」。

拍攝《寧化飛灰》令劉健倫陷入創傷後遺症。(相片:釜山國際電影節)

被迫離開香港 國外放映證明世界未忘記香港

有近兩年時間,他也避免重看拍下的影像,要重新回到這些畫面對他說實在太困難。報道提及紀錄片中最令人震驚的一段,警察於地鐵車廂內施放催淚煙,幾分鐘內不斷粗暴地毆打身體蜷曲着的示威人士。而另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則是一名年輕抗爭者被彈擊中胸部,躺在血泊中,記者和旁觀者都請求警方採取行動,但在旁的警察卻視若無睹。

紀錄者與參與者的界線,愈來愈模糊,當警察用橡膠子彈瞄準印尼記者時,劉健倫就站在附近,而當兩名逃跑中的抗爭者被捕時,他只能紀錄他們的被捕過程,「我嘗試保持客觀,但又會想,是否應該聽從內心?」他坦言,這是一場良心的掙扎。

最終,他決定拿着攝錄機,日復一日的去到抗爭現場,這是他惟一能做的事。「我決定參與其中,紀錄真相,紀錄警暴」。

以「寧化飛灰」作為片名,他說希望世界知道香港發生過甚麼事,並要繼續問香港之後會怎樣,「我身處釜山,就是一個證明世界未曾遺忘香港的機會」。

《寧化飛灰》紀錄2019年抗爭運動,劉健倫過去的作品都探討社會問題。(相片:釜山國際電影節)

在官網的那段錄音片段中,劉健倫說香港的年輕人為自由、人權和對抗不義而奮鬥,這種勇氣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感來源,但可悲的是,現在香港已淪為一個警察國家,「大量年輕人、記者、作家、立法者都被關押。他們也許現在失去了自由、被迫噤聲,但我知道,他們的犧牲永遠不會被忘記,這部影片就是對他們的證明」。

翻查資料,劉健倫在香港從事電影行業近20年,讀電影持技出身,曾參與徐克的《蜀山傳》做電影特技部份。2010年,他與團隊拍攝以四川地震遺孤的紀錄片《我要回家》,更為社區組織協會舉辦的露宿者攝影展擔任導演,作品處處展現他對社會的關懷。2015年執導的電視劇情片《紅棉花》在《香港電台》及《TVB》播出,獲台灣金馬獎及芝加哥國際傳播影視展提名。

2019年作品《The Cube Phatom》則探討社會運動、個人政治立場的問題,他當時接受訪問表示因題材敏感,電影未知能否於香港上映,更說不知自己日後能否順利北上,為了拍攝該電影,他甚至賣樓套現,並兼任剪接師,電影最終入選2020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