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文化博物館免「殺館」 變「流行文化館」|藝術家黃國才:是奇蹟發生了!但擔心文化館變「流行文化遺址」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上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科學館改建為「國家發展成就館」,科學館則在文化博物館現址重建,引起社會爭議,有海外港人組織發起聯署譴責「殺館」。《明報》專欄聞風筆動今(15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經一輪擾攘後,文化博物館就如取得「免死金牌」,將逃過「殺館」命運,但政府亦考慮將其重組為「流行文化館」。藝術家黃國才向《光傳媒》指,成功阻止殺館是一個奇蹟。聯署發起人、海外港人組織「我地NGO DEI」發言人劉慧婷則表示,日後港人身處何地都要一起為香港文化發聲,「制衡這個經常亂出盲拳的政府」。

《明報》報道指,文化界表達不滿後,文化博物館儼如取得「免死金牌」,而且很有可能變成「流行文化館」,現時館內6個常設展覽中的趙少昂藝術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以及兒童探知館將遷到其他博物館,只保留現時正在展出的李小龍、梅艷芳專題展,以及金庸館、粵劇文物館、瞧潮香港60+。

海外發聲一點一滴累積

反對「殺館」的聯署人之一、藝術家黃國才向《光傳媒》表示,多謝所有聯署的香港人,以行動捍衛香港文化,「證明身處海外更可以發出聲音,令文化博物館暫時不用被『殺館』,是奇蹟發生了!」

他覺得這次文化界對事件發聲,成功推翻政府建議,是靠一點一滴累積的反對聲音,「在由治及興的香港,大家進入自我噤聲狀態,會覺得反抗沒有用,更不想惹麻煩,是躺平、放棄狀態」,但在這種狀態下,海外港人發出反對聲音,政府仍需正面回應。

相對以往文化界對文化政策的發聲,他認為今次聲量不算大,但即使是這麼小的聲音,卻能做到一個很好的示範,「當初簽聯署時,其實預了沒有甚麼用,只當是發洩,行使海外港人的權利發聲」,他直言沒有預計過真的能夠撼動政府決定,指這是「階段性勝利」。

擔心流行文化館變「流行文化遺址」

對於文博館或會改為「流行文化館」,他認為前路是好壞參半,「作為一種轉型,可以更深入、專題一點,好處是能夠把以往成功的展覽如李小龍、梅艷芳等強化和集中」,但他同時亦擔心流行文化館怎樣論述香港的流行文化,除了70、80年代,會否有較為新近的流行文化如Mirror,「如果只是把舊酒放在一起,算是現代香港文化嗎?會否最終淪為『流行文化遺址』?」他認為現在已是2024年,若沒有注入新元素,只有「舊香港文化」,會令觀眾流失。

另外,文博館過去曾購入黃國才的作品,局方到底會如何處理這些館藏,他說對方從沒交待,更質疑早前搬館、改用途的建議並非當局獨立思考的結果,只是為了回應、滿足北京的要求。他強調,一個「真正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就應該發掘香港文化,不能為了迎合北京政策而抹煞、矮化香港真實的文化,「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否則文化將會跟香港股巿一樣,斷崖式下滑」。

劉慧婷:讓政府知道關於文化議題 港人不會退縮

反對「殺館」的聯署發起人、海外港人組織「我地NGO DEI」發言人劉慧婷表示,這次成功阻止殺館,某程度上是海外港人以及仍在香港努力的文化界人士,守護香港文化的貢獻,「雖然香港人身處不同地方,但仍能繼續讓政府知道,民主抗爭也許已愈來愈少、大家也害怕出來,但其實屬於我們的香港身份認同,以及跟文化相關的議題,大家都不會退縮,會走出來防止政府為所欲為」。

雖然這次成功阻止港府「殺館」,但她提醒香港巿民和文化界不能對香港文化政策掉以輕心,例如由文化博物館改為「流行文化館」,她認為港人要嚴防政府暗渡陳倉,「香港文化博物館本身代表香港文化的獨特性,現在改為流行文化館,會否加上『香港』二字?」

她希望香港巿民能夠從這次事件中看到,政府的權力並非他們想像中的大,能夠完全不理會香港巿民的聲音。她亦希望日後能有一些議題,再次把海外港人以及在港港人聯合起來,「站在一起、不分你我地一齊建造一個我們心目中的香港」。

在推動聯署時,她說曾有一些海外港人質疑,如果香港本地已有反對遷拆文博館的聲音入到立法會,海外港人不應該發聲,又認為海外港人會令事情變得更複雜,有人指以港府過去的處理手法來看,甚至會催化「殺館」。「但看見今天這個消息,很希望香港人能夠為自己的文化發展,重新站在一起,以不同方式在海外和在香港,繼續講出正確的事,制衡這個經常亂出盲拳的政府」。

海外港人聯署譴責「殺館」 楊潤雄批「子虛烏有」

政府去年12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提出重組科學館及文化博物館的建議,將科學館改建為「國家成就和發展專館」,而科學館則考慮在文博館重建,並「解散」文博館,文博館的藏品則會整合及重置到其他博物館。建議惹來文化界反彈,有海外港人組織發起聯署,譴責當局「殺館」,質疑重置、整合館藏的計劃有機會導致大量與香港文化相關的重要檔案和藝術品丟失、損毀或被置於倉庫不見天日,對保護及傳承香港文化遺產構成重大威脅。

12月11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出席立法會會議時強調,文件屬初步建議,反駁坊間認為「政府會把香港文化從博物館移除」是「子虛烏有」的說法。

截至12月18日,聯署獲687名香港公民、學者及文化工作者簽署,並向楊潤雄局長發出公開信,要求局方詳細說明遷移科學館和解散(整合)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動機和背後的考量、進行透明的公眾諮詢、承諾保護香港文化遺產確保計劃不會損害文物和檔案等。

上周局方仍未提將文博館改為「流行文化館」

翻查資料,上周三(10日),署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劉震在立法會回覆議員提問時表示,文博館會有特別展廳推廣流行文化,現時文博館已設有李小龍專廳及金庸專館,指政府對設立「流行文化館」計劃抱開放態度,而政府正構思為文博館中的流行文化展覽及藏品尋找一個「新館址」,並設立「流行文化館」,當時並未提及會將文博館改為「流行文化館」。

另外,有關「國家成就和發展館」選址,《明報》報道引述消息指,當局打算將科學館改建,其中一個原因是歷史博物館與國家成就館性質相近,認為兩者設在毗鄰較好,但該知情人士表示,此方案意味着要先覓地重建科學館,將科學館遷至新館,再將原來的科學館改建,「又建又拆」會花更多時間,因此亦不排除會直接覓地建國家成就館,而科學館則根據原有計劃原地擴建。知情人士亦表示,當局會研究將中環展城館作為國家成就館的臨時展館的建議。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