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丁南僑.極權統治下的港人民意
得悉鍾劍華博士與幾位學者合辦「海內外香港人民意研究計劃」,招募全球香港人就一些重要議題發表意見,本人十分支持。
在現代社會,公民對社會狀況及政府施政的意見,既是社會輿論的反映,亦是對政府施政的回饋,有助監督政府及加強問責。然而在極權社會,正正是這個原因,極權政府會害怕民意,更會壓制不滿政府的民意。
有人會說民意調查最好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以獲得廣泛及具代表性的民意;又或者說由民間去做民意調查是吃力不討好,最好留給大學或者研究機構去做。我同意在「正常情況」下確是如此,但在極權社會,部分市民會害怕被政府知道他們的真實意見而遭報復,哪怕調查是以匿名進行,也有市民會給出虛假答案或不願作答,以致準確的民意搜集非常困難。
至於由大學或研究機構去做民意調查,最「貼身」的例子莫如在1991年香港仍屬英國領土之時成立的、隸屬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簡稱港大民研)。港大民研自成立以來一直定期統計政府民望、調查港人對六四及港人身分認同等等民意數據。到1999年亦即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之後兩年,港大民研的負責人鍾庭耀博士開始受到當時香港特區首長董建華因為不滿民調結果而透過特別渠道向他施壓。雖然最後董建華的「停止對香港政府及行政長官的民望進行民意調查」的要求沒有得逞,但港大民研在2000年開始已不獲香港大學資助,需要自負盈虧。
及後更在2019年7月,正值反送中運動當中港府漠視民意不允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之後,港大民研需要脫離香港大學,獨立經營,成為「香港民意研究所」(簡稱香港民研所)。至2023年即香港《國安法》頒佈之後3年,香港民研所宣布不再公布六四和台灣等敏感議題的民調結果,其主席鍾庭耀其後坦承是基於政治考慮。至2025年1月,警方國安處把鍾庭耀帶返警署調查,並搜查香港民研所辦公室。雖然警方宣稱調查只涉及協助受港府通緝的鍾劍華博士的案件,但明眼人皆知這是劍指香港民研所。與此同時,中共的喉舌報章《文匯報》以〈鍾庭耀及「香港民研」的亂港劣跡〉為標題,報導「鍾庭耀操控香港民研、玩弄民調和民意」。
由此可見,隨着政權對民權的侵犯越深,民意的徵集與表達越難,最後,民調機構及主事者遭受政權迫害,獨立且公開的民調在極權統治之下終於無以立足。
又或者有人會說可以由海外的大學或研究機構去做港人民意調查。但是,這些機構有他們自己的動機與目標(agenda),是否願意動用資源專門長久持續定期地做港人民調,實難保證。況且,在中共魔掌無遠弗屆的影響下,這些屬於建制體系內的機構,也難保不會受到政治與經濟方面的干擾,例如害怕惹怒中國政府、不想斷絕從中國直接間接取得的經濟資助等等,縱使他們會做民調,也會迴避令中國政府不快的敏感議題。
所以,與其依賴他人,不如在條件許可下自主行事,「海內外香港人民意研究計劃」正是如此。雖然這不是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的民調(在上面已說明這在極權統治下難以有效實施),但起碼是一個公開的、不會迴避敏感議題的大型民意焦點群組(focus group),而焦點群組作為收集意見的一個方式,相對於隨機抽樣民調,雖然不足以廣泛代表民意,亦有其本身的優點。隨機抽樣與焦點群組各有所長,這也是研究人員非常清楚的。
中國古語有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意思是指民意不宜防堵,否則後果比較防堵河川而最終導致決堤,災害更大,可見在中國古時已經重視民意。但這說話是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可以解讀為只要不滿施政的民意像河川那樣得到宣洩,便天下太平,至於施政是否妥善,無需首要關注。在現代公民社會,民意卻應從公民角度出發:對社會狀況及政府施政,在無需驚懼打壓報復的情況下表達意見,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一種較低門檻的方法。作為新時代的稱職公民,我們不應再讓政治假手他人,必須親自掌握。無論我們生活在自由國度抑或在極權底下,假使能夠無畏無懼地表達我們自己的真正意見,就是我們走向自主自立的第一步。
丁南僑博士,香港數學家,香港大學前數學系副教授、2007年出任該校理學院副院長。他亦是獨立出版社「進一步多媒體」社長,出版社於去年結束27年的營運。現居台灣,他在去年出版繪本《小燭光》,該書描述香港維園32年以來的六四悼念晚會,以及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的經歷。
註:論壇版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editorial@photonmedia.net並註明「論壇版投稿」。本論壇發佈之內容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光傳媒》立場。
相關文章
- 港聞離散國安處新增通緝6人|鍾翰林指懸賞沒實質意義 只是展示「姿態」2024-12-24
- 港聞國際被通緝學者鍾劍華宣布成立「海內外香港人民意研究計劃」 同日較早妻兒被帶走2025-01-15
- 港聞國安處帶走鍾劍華3名弟妹助查 鍾劍華:公道自在人心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