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物館「殺館」 逾10萬館藏需重置|藝術家黃國才:猶如「塔利班式文化破壞」 完全不尊重香港文化
政府昨日(6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宣布將現時位於尖東的香港科學館改建為「國家發展成就館」,科學館則會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於沙田的現址上重建,而文化博物館的藏品則會「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和重置」,意味着文化博物館將會「解散」。藝術家黃國才向《光傳媒》指出,港府此舉猶如「塔利班式文化破壞」,完全不尊重香港文化。紀念已故歌手梅艷芳的Instagram專頁anita.mui_則對於港府「解散」文化博物館感到難以置信,並對在館內收藏梅艷芳的遺物、舞台服飾「又再漂泊無所」感到無奈。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今(7日)稱,「我哋有個想法將文化(博物)館內容,跟返佢嘅內容,更切合放在相關嘅專題館」。他舉例,粵劇可歸入未來新建「非遺館」、金庸館和李小龍館會重置在未來新建的「流行文化館」,不排除將來有需要時,興建一個更加代表香港文化的博物館。
特首李家超在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表示,政府會設立「國家發展成就館」,介紹國家的發展和成就,加強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增強香港市民對國家和中華文化的認識,以及向遊客「說好中國故事」。
當局在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表示,「希望專館座落於一個位於市中心、且交通便捷的地點,方便市民、遊客及學校組織學生參觀」,最終選址在現時科學館及其擴建部分作為「國家發展成就館」的永久館址。當局在文件中以備註形式交代科學館將會在文化博物館現址重建,而文化博物館的藏品則會「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和重置」。
據《香港01》報道,文體局局長楊潤雄今早與民建聯會面時透露,當局期望「國家發展和成就館」與香港歷史博物館放在一起,因此需要遷走科學館;又稱文化博物館定位不清,目前香港有不少與文化相關博物館,現有藏品會分散到其他博物館重置,包括之後成立的流行文化館。
然而,《光傳媒》翻查資料,當局在今年3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指出,未有「殺館」建議,指「康文署會進行研究、諮詢持份者和進行跨局/部門聯絡工作,以探討長遠設立『流行文化館』」,並在設立前於香港文化博物館預留展覽空間設流行文化展覽廳,當局在5月財委會上更稱有關展覽將會在2024年設立。
到7月,政府回應立法會議員質詢時仍表示「考慮長遠」設立流行文化館,「現階段會先就所需設施的選址和面積作長遠規劃」。
藝術家:追究館內見證港文化藏品的去向
香港藝術家黃國才2015年曾在文化博物館設立裝置「無間走廊」,他向《光傳媒》表示港府「殺館」決定猶如「塔利班式文化破壞」。他認為港府過去幾年先後下架公共圖書、推動「洗腦教育」、把「國殤之柱」攔腰截斷裝進貨櫃箱,到現在「解散」文化博物館,都是逐步清洗香港文化。他認為香港人應該就「殺館」事件「一定要問、一定要去追究」,特別是館內大量見證香港文化的館藏的未來去向。
黃國才又認為這次「殺館」是「國家策略」一部分,就像最近發生周庭取得國安保釋離開香港,港府都是被知會然後聽命執行,目的只為清洗、改造香港文化。
據文化博物館官網顯示,今個月24日至明年9月將舉行「絕代芳華・梅艷芳」展覽,展出梅艷芳的唱片、舞台服飾等。紀念梅艷芳的Instagram專頁anita.mui_在昨晚發文,指得悉消息時感到「難以置信」,該專頁憶述,時裝設計師劉培基將多件梅艷芳登台的「戰衣」捐贈給文化博物館,「將屬於梅艷芳的光輝贈予香港,這個愛她如女兒的城市」。
文化博物館在2021年設立香港流行文化常展設,讓流行文化「登上大雅之堂」,梅艷芳的「戰衣」、獎座、唱片等都成為館藏之一,「正正式式成為香港歷史的一部分」感到慶幸、榮幸。專頁擔心「殺館」後,「她的遺物或又再漂泊無所」,並稱「連說無奈都不能道盡我心的痛」。
香港文化博物館由港英末年的區域市政局主導興建,1995年奠基,並於2000年落成及對外開放,是當時全港最大型的博物館。目前除了有展出戰後流行文化的「瞧潮香港60+」常設展外,另外亦有2017年開放的「金庸館」、與李小龍基金會聯合籌劃,原訂展期長達13年至2026年的李小龍專題展覽。
根據康文署資料,文化博物館在2022至23年度,有45.1萬入場人次,在香港博物館之中排名第四,僅次於科學館、太空館和藝術館。根據2020年的審計報告,香港文化博物館及2間分館(鐵路博物館、上窰民俗文物館)共有126,655件藏品。
《光傳媒》就「殺館」一事致函文體局,查詢有關計劃是何時規劃,以及文化博物館的館藏具體會轉移至哪些博物館繼續展示或儲存,惟截稿前未收到當局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