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鴨洲成年江豚擱淺 7日內第5宗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昨(7日)於鴨洲發現一條成年江豚擱淺,身長約168厘米,性別未知,屍體屬「第4級 – 嚴重腐爛」。短短7日內,已是第5宗江豚擱淺個案。保育基金接報到場,並將江豚屍體帶回海洋公園作詳細解剖及分析。

今年擱淺江豚 最長近1.9米

自本月1日開始,保育基金已接獲5宗通報,分別於西貢、屯門等地發現江豚擱淺,身長最短的年幼江豚約93厘米,最長為清水灣擱淺的成年江豚,接近1.9米。

翻查保育基金近10年統計,2016及2022年發現的擱淺個案最少,有25宗;最多是2019年,有55宗,包括7條中華白海豚和42條江豚。至於去年,全年共有40宗擱淺個案。

三大死因:漁具纏繞、船隻撞擊、感染

由於大部分屍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當中只有約一成個案可確認死因。保育基金總結香港鯨豚的三大主要死因,包括遭漁網或漁具纏繞、被船隻撞擊及感染死亡。

其中一個常見死因是被俗稱「鬼網」的棄置漁網或漁具纏繞,無法掙脫。曾有中華白海豚懷疑因頭部及尾部被5個共重3.5公斤棄置的漁具纏着而引致死亡;亦有年幼的江豚可能因尾部被漁網纏繞而無法上水呼吸終溺斃。

部分鯨豚屍體被發現時傷痕纍纍或有嚴重創傷,懷疑曾遭船隻撞擊。曾有江豚屍體被發現時失去頭部或下半身,有可能被船隻的螺旋槳切去或受其他人類活動影響。

獸醫為擱淺海豚進行解剖時,曾多次在海豚的胃部發現未被消化的魚,證明牠們尚有覓食能力及於死前曾經進食,而非因病而影響活動能力,極有可能因意外創傷而引致突發死亡。另外,肺炎、寄生蟲和細菌感染等亦為鯨豚常見的死因。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呼籲,若發現懷疑鯨豚、鯊魚及鯆魚擱淺個案,可致電1823熱線,並提供發現擱淺的時間、地點、相片,讓行動組能盡快到場跟進。同時提醒公眾出海遊玩的時候,帶走垃圾。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