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研究發現中國外宣操控紐國、馬國華文媒體

台灣民主實驗室與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Asia Fact Check Lab, AFCL)早前公布「海外中文媒體和華人受中共外宣影響的研究」報告,研究包括兩個國家:紐西蘭和馬來西亞。報告發現部分華裔傾向中國官方的宣傳立場,例如紐西蘭常用微信的華人,超過八成人肯定新疆「再教育營」的正面效果。

調查以問卷及訪問方式進行,於馬來西亞及紐西蘭各自訪問了約500名華裔,當中有八成馬來西亞華裔自我認定身分為「中國人」,紐西蘭方面則約五成半。問卷問及他們在新冠疫情、台灣主權、新疆「再教育營」等議題的立場,發現兩國均有超過四成華裔認為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四分一人認為「再教育營」對維吾爾族有幫助,以及約兩成人認為新冠疫情源於美國實驗室洩露。

有關「再教育營」部分,研究發現在馬來西亞自我認知為「中國人」者,年紀愈大,就有較高比例認為「再教育營」對維族有幫助,但總體有超過一半「中國人」表示「不清楚」維族在新疆遭受的待遇是好有壞;至於紐西蘭方面,研究發現,常用微信的華裔中,有超過八成人肯定「再教育營」的正面效果。

第二代華裔高度依賴微信、抖音

研究又派員訪問了多位在紐西蘭及馬來西亞的第二代華裔,他們高度依賴微信、抖音等「大外宣」媒體所發布的訊息,他們亦不約而同批評香港反修例運動和去年底的中國白紙運動都是由美國「搞事」。

研究特別指出「電視盒子」在馬來西亞華人觀眾影響甚深,他們可以直接經電視盒子觀看中國官媒節目。AFCL主任李志德接受《光傳媒》訪問時指,電視盒子使「內外宣完全可以同步」,而且從法律角度看,電視盒子因為侵犯知識產權而在這些國家被禁止使用,若中國政府作為版權持有人「不介意」,半賣半送這些盒子到其他國家的華人社群,當地政府也難以用現行法律介入。

研究發現,兩國的第二、三代華裔即使不懂中文,也十分依賴中國大外宣媒體或社交平台,研究單位認為這與華裔移民在過去經歷過的種族歧視、待遇不平等有關,因而寄託在「強大了」的中國及其散播的訊息,把自我價值綁在中國上。

中國影響馬國傳媒編採 不容許報道香港

在馬來西亞實地採訪當地華裔的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記者周筠(筆名)回覆《光傳媒》時表示,當地華裔是否接受中國「大外宣」取決於許多因素,例如留學地點,在台灣升學和在中國升學就有顯著差異。他又指,即使有些華裔從小到大都在當地接受英文教育,也可能對中國有相當好感。至於居住地區或收入高低,會否影響當地華裔較易受「大外宣」影響,是次研究則未有觸及。

研究又訪問紐西蘭及馬來西亞的華文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他們均表示中國一直都有向他們施壓影響編採方針。多名馬來西亞記者表示,當地大使館若留意到有關中國或香港的負面報道,就會打電話到報館抗議或派人傳話,其中一名記者承認在2019年起受到壓力,「確實有一段時間完全不做香港議題」。

施壓華商撤廣告

兩地新聞工作者亦提及中資企業或當地華商會撤走「不聽話」媒體的廣告,為這些高度依賴華裔讀者社群的媒體帶來經濟壓力。在紐西蘭經營了26年的華文媒體《華頁》就由過去一週發行6天變成現在每週發行一次;由六四後從中國逃至紐西蘭的印刷廠商陳維健創辦的《新報》,更因批評當地受中共控制的《中文先驅報》而捲入司法戰中,最終敗訴賠償,《新報》也被迫結業。

李志德指出:「中國對海外華文媒體的滲透和干涉,和以往對香港及一直以來對台灣的手法,沒有太大不同」,同樣透過對中國駐當地機構傳話施壓、以親中財團收購媒體,或利用撤廣告、訴訟方式對「不聽話」媒體構成財政壓力。他認為上述情況在台灣也有出現,但至少台灣有政府投資公共媒體,提供真正優質專業的新聞訊息,抵擋中國利用商業力量污染媒體生態。但李志德亦提醒,即使有公共媒體,前提是政府須有尊重新聞尊嚴的意識,否則公共媒體就會好像《香港電台》那樣成為政府過度控制下的媒體。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