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調查︱27%中學生自認「已躺平」 低慾望、重自由 中學生趨之若鶩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最新調查發現,有27%受訪學生覺得自己已經「躺平」,多達41.2%人稱已「躺平」超過一年。女青總結研究結果,反映「躺平」現象年輕化,這種低慾望、不高攀、重自由的生活模式,由初入社會的成年人以至中學生也趨之若鶩。機構補充,有受訪者因為努力不被看見而「躺平」,並「覺醒」尋求簡單和舒適的生活。

調查在去年9月至11月以問卷訪問了99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了解他們對「躺平」的印象,52.6%人認為「中立」;34.8%認為「負面」; 12.6%人認為「正面」;亦有48%人稱會支持朋友「躺平」,反映「躺平」一詞不再僅被視為負面標籤。

統計顯示,27%受訪學生(267人)覺得自己已經「躺平」,當中52.4%為初中生(140人)、47.6%為高中生(127人)。 

多達41.2%受訪學生 稱已「躺平」逾一年

「躺平」時間方面,29.2%受訪者「躺平」1至3個月;12.7%躺了4至6個月;9%躺了7至9個月;7.9%躺了10至12個月;19.5%更躺了1至3年;21.7%「躺平」時間甚至長達3年或以上。

逾7成受訪學生認為「躺平」泛指懶散,6成人覺得輕鬆過活也算「躺平」,而約半數人認為不做功課、不想社交、讀書不求好成績等,都是「躺平」的行為。研究同時發現,一半受訪學生屬「舒適型躺平」,認為「躺平」是個人自由,令自己舒適自在,亦是平衡利弊後的決定。

「躺平」經深思熟慮、平衡利弊  「覺醒」尋求舒適生活

女青指出,以往公眾視「躺平」為年輕人逃避問題的態度,但據是次調查反映,整體受訪中學生傾向認為「躺平」是個人對於學業、家庭、經濟、社會現況等,深思熟慮、平衡利弊後「覺醒」的生活態度。

他們選擇與主流上進、物質主義價值觀「斷捨離」,尋求簡單、自由和舒適的生活,又稱大部份人並非單純感到無望或無方向,而是多番努力但不成功,才「覺醒躺平」。這種躺平的描述包括「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即使在其他人眼中這份工作不夠專業或體面」、「不會強迫自己融入無意義的社交」等。

努力不被看見  索性「躺平」

18歲的阿偉(化名)坦言高中開始「躺平」,解釋過去花許多時間用功溫習,卻始終追不上學業進度,成績無改善,而家長和教師未見其背後苦功,尤其在疫情期間上網課,也常被誤會「掛住打機」。

阿偉認為自己的付出與結果不成正比,索性不再在乎成績高低和將來工作前景,寧把時間花在打機等喜歡的事情,「人哋都覺得我掛住打機,咁我不如就打機算啦」。他在去年中學文憑試(DSE)考獲3分,其後就讀社會服務相關的基礎文憑課程。阿偉直言對將來工作和生活沒盼望,只視為賺錢糊口。

 他希望將來可從事保安這類工時和收入穩定的工作,能維持打機、收集卡牌等興趣,繼續「躺平」之餘,不會成為家人負擔,同時等待一個值得自己再次努力和付出的機會。

「躺平」現象年輕化 勿妖魔化、貼負面標籤

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指出,研究結果顯示「躺平」現象年輕化,這種低慾望、不高攀、重自由的生活模式,由初入社會的成年人以至中學生也趨之若鶩。他認為「躺平」是學生面對壓力、失敗和挫折的方法,尋求在日常生活所欠缺的滿足感,以及被看見和認同的感覺。他重申,大部份青少年視「躺平」為暫時的理想狀態,但並非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對人生感到絕望,只要下一個機遇來到,他們仍願意繼續嘗試。

他呼籲大眾「千祈唔好急於責備呢班年輕人,或者將呢班年輕人妖魔化」,也不要為他們貼上「大食懶」負面標籤,反而可多發掘年輕人不同特質及興趣,創造更多空間追尋夢想。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