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水風波 |局方指物流署署長批准不採技術評分制 公共圖書館服務受波及

政府物流署採購樽裝飲用水,被承辦商矇騙購入冒牌貨,外界繼續關注招標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多間傳媒持續關注招標不再採用雙軌評分制。《明報》今(25日)報道引述財庫局及物流署首度證實,是次招標是由「物流署署長按既定機制批准」不採用評分制處理投標;至於 《信報》專欄則揭,另有一宗涉7,000萬元公帑的招標同樣不設「評分制」。 

當局證實為物流署署長批招標不採用技術評分

早前有媒體的翻查2023年和2025年兩份飲用水的招標文件,發現2023年評標價時採「雙軌制」,技術、價格各佔一半比重,其中技術層面包括是否符ISO國際標準等考慮因素,但2025年的標書不再採納雙軌制評分,列明在符合標書規格下,會以入標的每公升飲用水價格評審,價低者得。

《明報》報道指,政府現行招標守則及多份政策文件明確表示「鼓勵」部門在招標時採用評分制,並規定如未有採用,須獲部門首長級人員批准,且在推薦標書報告中須交代不採用的原因。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以及物流署回覆該報查詢時首度披露,經「物流署署長按既定機制批准是次招標不採用技術評分」。

有記者今早亦繼續追訪物流署署長陳嘉信,包括詢問特首對其把關不力感失望一事、質疑為何未有採用評分制,以及他會否考慮引咎辭職。對此,陳嘉信回應:「我沒有補充,上星期說過了」。

媒體爆:公共圖書館採購中文書 招標不設「評分制」  

陳嘉信上週在記者會向公眾道歉,承認現行機制未能完全堵塞存心詐騙的投標者獲取政府合約,認為「主體責任」應由物流署承擔。他又在記者會上指,中標公司須滿足對水質的要求,並能證明工廠具生產能力,及可滿足生產需要,但在滿足技術層面要求後再視乎價錢,並承認屬價低者得。

《信報》專欄質疑「價低者得」原則,形容「貪字得個貧」,若招標「一味貪平」,無視供貨商信譽及能力會「隨時出事」。專欄又透露,政府採購飲用水時刪除多項技術評分準則只屬「冰山一角」,近期有不少標書改變招標「遊戲規則」,其中包括一個涉及康文署轄下公共圖書館採購中文書的招標項目。

專欄引述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江玉歡,近期收到有書商反映,物流署一個為香港公共圖書館供應中文書籍、為期3年、總金額達7,000萬元的招標項目,同樣取消了評分制度。該項目將於9月5日截標,並已在8月19日由康文署向投標者舉辦簡介會。雖然簡介會在冒牌水風波爆發不久後舉辦, 但據悉當局在會上說明雖然投標要求仍包括提交公司背景,但最終評核時只會考慮價格。

專欄又指, 對比2022年的同一項招標,物流署的評分表格除了包含「創新建議」,即供應商具更高的運作效率和可靠性、更大的運作靈活性、服務提升等,亦會要求投標者提供過往供應中文書籍的經驗,以及相關合約文件,讓署方評核。

江玉歡表示,新的招標規則,令沒有經驗的公司有機會僅靠低價搶標,影響了本地有實力、經驗和技術企業的公平競爭機會,更可能影響到圖書館書籍質素和可靠性。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