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轉移逾1萬維新疆少數民族到各地強迫勞動 涉國際知名品牌生產線

中國對維吾爾族人大規模拘禁及強迫勞動,令美國國會於2021年通過法案,禁止從新疆進口商品,德國《明鏡週刊》、《紐約時報》與「英國調查新聞局」日前發布聯合深度調查報導,揭發中國政府已經找到繞過這項禁令的辦法,就是以「勞動力轉移計畫」名義,將大量新疆少數民族,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送往新疆以外的工廠工作「強迫勞動」。部分工廠更與國際知名品牌供應鏈有關,產業涵蓋汽車、電子、家電等,包括LG、三星、大眾汽車等大型企業供應商。

工廠逾200新疆工人 保安:全部由政府安排來的

「英國調查新聞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分析數萬條發佈於抖音的影片,指過去10年間至少有11,000人被中國政府從新疆轉移至其他地區工廠工作。涉事75家工廠中,超過三分之一位於中國的三大工業重鎮——廣東、江蘇和山東,另外45間工廠則分佈於湖北、福建、遼寧、天津、江西、安徽、湖南及重慶等製造業重點地區。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和《明鏡週刊》(Der Spiegel)記者走訪約20個工廠現場訪問工人。部分工人表示,他們初期會受到監視,儘管每天工時達12至14小時,但收入會比在新疆工作高。一間位於武漢郊區汽車零件工廠的保安則向媒體表示「這裏的新疆工人可多了,超過200人!」他補充說,工廠並未直接招聘這些人,而是「全部由政府安排來的(government-organised labour)」。

勞動轉移計畫降低維吾爾族人口密度 工作作為控制手段

報道亦有提及,在2018年,一份由中國南開大學學者撰寫的報告在中國官員中流傳,建議透過擴大勞動轉移計劃來降低新疆維吾爾族的人口密度,並推動對該族群的「融合與同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3年8月曾視察新疆,呼籲當地官員「鼓勵引導」維吾爾人到全國各地就業。數月前,當地政府曾承諾將勞動力轉移規模擴大三成以上。

研究維吾爾人強迫勞動的專家、人類學家鄭國恩(Adrian Zenz)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指,中國當局認為維吾爾人中有許多屬於「閒散人員」,被視為潛在威脅,因而透過勞動轉移計劃來掌控那些未被關押在拘禁營的維吾爾人。

鄭國恩分析,維吾爾工人沒有選擇工作地點的自由,也無法拒絕調派,強調這類安排表面上是扶貧和就業政策,實際上卻剝奪了維吾爾族人的自主權和自由,屬強迫勞動。

供應鏈不透明 誤買涉強迫勞動有關商品

翻查資料,國際社會已在2021年的因「新疆棉事件」對中國在新疆實施的強迫勞動政策表達關注。H&M、Nike等多家西方品牌當時公開表態,聲明不會與新疆服裝製造商合作或從當地採購原材料。美國國會同年通過《防止維吾爾強迫勞動法案》(UFLPA),全面禁止來自新疆的產品進口。歐洲議會亦於2024年通過法案,禁止進口涉及任何強迫勞動環節的產品,並要求歐盟執委會列出相關地區與產業的黑名單。

報道指出,強迫勞動問題並非僅限於新疆本地,而是透過系統性的「勞動力轉移」被外溢至中國各地,而在缺乏透明供應鏈追蹤機制下,西方消費者很可能在無意中購買了涉強迫勞動有關的商品。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