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香港抗爭文物展|展出逾50件傘運抗爭物件 保存歷史 啟發未來

近日於荷蘭舉行的《傘後拾遺——香港抗爭文物展》展出逾50件香港雨傘運動抗爭物件,包括帳篷、雨傘、巨型橫額、海報、自修室木牌、手繪地圖等。主辦機構「我地(NGO DEI)」創辦人Loretta Lau表示,展出抗爭文物不只懷念過去,更是激勵人們面向未來,繼續追求自由與正義。

展覽分為六個部份:覺醒、殊途同歸、問誰未發聲、此路不通、不枯也不散、我們將會歸來。Loretta在倉庫中找看到這些抗爭物件時,禁不住一邊開箱一邊大叫:「是滿滿的集體回憶啊!」

她覺得這些物件蘊含着人性,每一件物品都是一個故事,讓今天的人們感受當時抗爭者的理想,甚至把觀賞者帶回社會運動的特定時刻,「抗爭文物不僅是過去的遺物,更是對未來的啟發」。

「遮打自修室」的木牌。(相片:我地(NGO DEI)提供)

10年過去,香港社會有着巨大改變,重新發掘、探索、展示這些物件,她覺得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反思。人們在展覽聚集,討論 自己的經歷,而隨着社會和政治環境的變化,重新展出這些物件,亦讓人們看到這些年的變遷如何影響着不同時期的社運參與者。

眾多物件中,Loretta最深刻的,是一張由4歲半小孩畫的畫,畫上描繪了一男一女,配上彩虹,寫着「哥哥姐姐加油」字句。作品令她很感動,因為它展現了抗爭運動對跨世代的影響,小孩也會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支持。

由一個4歲小孩畫的畫,「現在14歲的SP過得如何呢?」Loretta說。(相片:我地(NGO DEI)提供)

另外,被稱為「夏愨道1號」的帳篷亦讓她非常感動,「這是佔領區的第一個帳篷,由一位藝術家用畫筆點綴,畫上了象徵『獅子山精神』的獅子,表達對運動的希望」,她覺得這個帳篷成為了當時參與者共同記憶的一個重要部份。

《國安法》後荷蘭社會歷史研究所開始收集港社運物品 防歷史見證被摧毀

這次展出的不只是雨傘運動抗爭物件,還包括魚蛋革命和反修例運動的抗爭相關物品,策展人希望透過這些物件,呈現港人過去10年的社運軌跡,強調這幾場社會運動的發展、之間的關係及連續性,以及對香港社會的深遠影響。

50多件抗爭物件由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歷史研究所(IISH)借出,研究所近年開始收集相關物件,至今已經收集逾300件。IISH指出,收集這些物件,源於2020年香港實施《國安法》,令很多抗爭相關的物品和文件不能被安全地保存。為了防止這些重要的歷史見證消失或被摧毀,研究所開始收集這些物品,並確保它們得到妥善保存,讓未來的世代能夠了解並記住香港的抗爭歷史。

10年抗爭運動的反思和討論 

除了展覽,主辦單位上周四(26日)亦舉辦了「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抗爭——失去土地的香港抗爭之路」座談會,講者包括黎恩灝、黃台仰、周永康及Sienna Lau。黃台仰分享如何在海外建立平台,凝聚散落各地的港人;周永康則談到雨傘運動雖然沒有帶來立竿見影的政治成果,卻奠定了反修例運動的基礎。而這兩場社運都是港人為爭取自由民主的重要一環,很多策略和抗爭方式,都是從傘運累積下來的經驗。

「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抗爭——失去土地的香港抗爭之路」座談會 (相片:我地(NGO DEI)提供)

展覽由現在至本月13日,下周六(12日)將舉行題為「拾年後的公民講堂」新書發布會,主講嘉賓為張燦輝教授及阿古智子教授,張教授將分享其攝影作品及最新著作《傘後拾年:夏慤村的未圓夢》。

展示着的抗爭物件,提醒着人們自由、民主和人權的價值,在困難時必須堅守這些理念。展覽最後一個部分邀請參觀者為未來10年寫一封信,分享自己的期望和夢想,Loretta認為,這不僅是個人反思,也是跟未來的自己對話,「抗爭文物的展出不只懷念過去,更激勵人們面向未來,繼續追求自由與正義」。

【傘後拾遺——香港抗爭文物展】
日期:即日至10月13日
地點:NGO DEI, Westeinde 25, 2512 GS, The Hague, Netherlands

拾年後的公民講堂 -《傘後拾年:夏慤村的未圓夢》新書發佈會
日期:10月12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至3時30分
地點:NGO DEI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