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兩種移英生活:冷門城市獨居教中文   熱鬧港人小區互助似公屋鄰里

BNO簽證計劃推出2年,最少有14.4萬港人移民英國,每個人選擇的「移英生活」不盡相同。前傳媒人文迪(化名)落腳冷門城市鴨巴甸(Aberdeen),不加入香港人群組「圍爐」,在異鄉創業建立自學華語平台。曾在上市公司任職企業傳訊的劉太就落戶熱門港人小區,身邊有30多個港人家庭做鄰居,孩子可以一起嬉鬧作伴,鄰里互助彷如昔日的公屋生活。

文迪在傳媒和金融行業打滾了10多年,在BNO簽證計劃推出後選擇移居英國,起初在倫敦生活,後來移居蘇格蘭鴨巴甸,當地有「花崗岩之都」稱號,在2020年人口約20萬人,租金亦較便宜。她形容當地像一個歐洲的小鎮,「我喜歡這裹人口不多、地方不大,市中心和郊區景象也只不過隔着一條長街而已。」

她現時租住的舊房子充滿着陳舊的木味和古典裝潢風格,隨蘇格蘭政府去年年底宣佈凍結租金,不用擔心被大幅加租。她憶述,以前在香港是「遊牧民族」,試過10年內被迫搬屋10次,現時終於逃出「睇樓、交上期按金、打包、搬屋、置家具、拆箱」的無限輪迴。

打高爾夫球成為文迪在鴨巴甸生活的嗜好。(相片:被訪者提供)

文迪說,鴨巴甸對移英港人來說是冷門城市,當地仍有個「香港人在Aberdeen」群組,有朋友也曾透過群組找到工作。但她不喜歡接收太多訊息,所以從未加入任何群組,亦不知道其他港人的情況,「吹水的quota(配額)用夠了……朋友何須多,知心就夠了」。

她強調,不選擇與港人群體「圍爐」,不代表不關心香港,「各自在自己崗位做好自己便足夠了」。雖然香港人如今流散各地,但她看見更多人真正關心香港,無論身在何處,香港人更保護作為「香港人」這個身份、文化、語言和歷史的傳承,「我看見很多反思、創作和情感,這是以前生活在香港的時候看不見的」。

為非華裔學生建立自學華語平台

獨在異鄉的文迪積極開拓不同的事業,除了為本地學生提供中文教育課程,還整理過去幾年製作的幾百份網絡教材,為非華裔人士建立一個自學華語平台。去年,她曾發展一個專為移英青少年而設的文化語言教學課程,教學內容包括香港歷史、世界地圖、未來教育和科技發展,同時協助他們渡過移民初期遇上的身份認同問題。

文迪在亞非學院修習時的教學實習。(相片:被訪者提供)

有人選擇「獨善其身」,有人選擇「圍爐取暖」。劉氏夫婦移英前有一份高薪厚職,劉生在公營機構做行政職位、劉太於上市公司任職企業傳訊。經歷了2019年社會運動、一連串警暴事件、《國安法》實施、民主派及抗爭者被囚禁、媒體倒閉等,加上職場的宣誓要求,讓兩夫婦感到生活壓力愈來愈大,加上考慮到孩子的教育,一家四口和寵物準備半年就「拍板」移居英國。

小題:建立香港人小區 久違了的鄰里關係

劉太形容現時落腳的小區至少有30多戶都是香港人,尤如住在新界圍村。她解釋,香港人喜歡買新樓,曼城、列斯、諾定咸等地出現了很多香港人小區,新樓尤其受歡迎。她形容,孩子都在街上一起玩耍,鄰里之間的關係不錯,還經常一起聚餐,過時過節就更少不了,「就好似香港以前的公屋生活一樣,鄰里關係融洽和諧」。

她分享,曾經有一位港人太太感染了新冠肺炎,剛先生又出差,唯有在通訊群組求救,希望有人幫忙買藥,最後劉太和朋友協助買藥並送上門。她很滿意現時生活,「我們不是大富大貴,還要每月賺取生活費,但我們可以暢所欲言,小朋友不用每天在學校被人投訴,現時的生活已經不錯了。」

劉太早前參與諾定咸的港人活動。(相片:被訪者提供)

兩位移英港人過着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劉太一家彷彿把船泊岸了,只想安穩的下來享受餘下的平淡生活,「我和先生一向都喜歡隨遇而安的平淡生活,我覺得這一刻我們已經找到了」。

相反,文迪則是剛剛啟航,形容自己活在一個大時代裹,「在家工作的模式,讓我有機會選擇在不同的地方短住,英國有很多選擇,還有整個歐洲,想體驗更多文化。世界很大,香港人最優勝的地方是靈活,去到哪裹都難不到我們」。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