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政府倡建大灣區1小時通勤網 口岸裝「人面識別通關裝置」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今日(14日)討論政府提交的《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下稱《策略性研究》),目標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運輸物流,建立一小時通勤網絡,其中一個建議就是在洪水橋及交椅洲人工島建設能夠接駁大灣區的大型交通樞紐。運輸署署長羅淑佩指,為縮短跨境通關時間,將會在更多口岸實施「一地兩檢」以及裝設人面識別通關裝置。

多名議員贊成政府方案,自由黨易志明讚揚政府今次將大灣區通勤納入《策略性研究》的方向正確,形容是一改過去三次《香港整體運輸研究》「劃地為牢」、只檢視香港的交通規劃的做法;亦有多名議員建議政府研究其他連接大灣區的交通方式,包括「空中的士」、在人工島興建高鐵連接深圳寶安機場及廣州白雲機場等。

「香港新方向」張欣宇在會上指出,目前從香港出發,若車程可在一小時左右抵達大灣區,但過關卻花上30至45分鐘,總計時間令人卻步。運輸署署長羅淑佩回應時表示,目前有多個口岸關口正在重建或改建,會趁着這個機會在這些口岸實施「一地兩檢」以及裝設人面識別通關裝置,加快通關時間。

身兼鄉議局主席的經民聯劉業強則建議,在人工島上興建第二個高鐵站,連接目前正計劃興建串連寶安及白雲機場之間的高鐵線。民建聯陳學鋒認為跨境交通應該要「立體化」,建議引進「空中的士」,將《策略性研究》中的「按需求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務模式」應用在大灣區通勤網絡,羅淑佩表示會探討建議的可行性。

翻查資料,《策略性研究》為運輸署於2021年底展開的研究計劃,政府期望透過計劃「為香港制訂一份具前瞻性的長遠運輸策略藍圖」,除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運輸物流,亦研究由公共交通服務營辦商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收集巿民乘車需求,調配合適載客量的車輛,以及實施智慧公路管理,因應路況而進行合適的車輛分流。該研究亦提出在新發展區預留自動車駕駛基建配套,以檢視自動車在道路行駛上的成效。

民間團體「街道變革」指,政府於《策略性研究》提出四個運輸策略概念:建立新一代策略性交通交匯樞紐、引入「按需求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務、推動自動車輛普及使用,以及引入「智慧公路管理」模式。

該團體認為這四個策略概念無助解決交通擠塞的癥結,指出目前香港交通擠塞的成因是私家車過多,亦有研究指出香港路面處於「汽車飽和」(car-saturated)的狀態,因此即使引入「智慧公路管理」也「無助解決目前車滿為患的困局」。「街道變革」又對《策略性研究》中有意普及自動車表示擔憂,認為相關技術對街道的影響仍未明朗,而且現時還有很多道路安全問題需要處理,例如長者行人等弱勢道路使用者的需要,建議訂立達致「道路零死亡重傷」的實質目標。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