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新全球排名 4年間跌7位至18名

立法會今(22日)出版的《數據透視》透露, 香港在創新方面的全球排名,由2020年的第11位跌至去年的第18位,相信主要與知識及技術產出的表現較薄弱,以及本港研究人才嚴重短缺有關。統計亦發現,研究生在畢業後半年內找到全職工作的比例偏低,本地研究生若想於學術界發展,卻因本地大學在招聘初級教員時偏好非本地研究生,而減少學術工作的機會,就業前景並不明朗。然而,港府近年卻推出吸引中國研究生畢業後留港工作的計劃,欲壯大人才庫。
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5所百強大學的城市,港府一直銳意將香港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最新一期《數據透視》披露,本港在創新方面的全球排名,由2020年的第11位降至去年的第18位,4年間跌7位。其中一個主因,是本港研究人才嚴重短缺。數據顯示,去年香港每百萬人口中只有4,809名研究人員,遠不及新加坡的7,488名和南韓的9,467名。
僅63%研究生在畢業後半年內找到全職工作
就業前景不明朗也是研究生面臨的挑戰之一。在2022-23學年,教資會資助的8所大學中,僅63%研究生在畢業後6個月內找到全職工作,明顯低於學士學位畢業生71.8%的比例。再者,研究生想尋找與專業相對應的工作可說是難上加難,特別是STEM領域,即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相關學科。
同樣在2022-23學年,有59.8%研究生修畢與「工程與科技」及「理科」相關課程,卻只有11.6%畢業生成功獲得與學科直接相關的工作,分析認為很大程度是由於本地工商機構的研發投資增長放緩所致。
本地研究生學術工作機會減少 大學聘初級教員偏好「非本地研究生」
在相關產業求職難,但研究生想於學術界發展也不容易。檢視過去十多年數據,教資會資助大學的整體教職員人數大幅增加43.6%,但研究生通常入職的初級教學職位僅增長10.1%,反而高級教學人員數目大幅增加40.7%。文章解釋,數字反映本地大學更傾向招聘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的教學人員,藉此提升研究質素。
另一邊廂,國際教職員比例是全球大學排名的關鍵指標,因此本地大學在招聘初級教員時,較偏好非本地研究生,變相減少本地研究生的學術工作機會。
2024-25學年研究生 8成來自中國
統計顯示,本港研究生數目在16年間銳減38.2%,跌至2024-25學年的僅1,384人。以研究生總額比例計,本港研究生由2009-10學年的35.4%顯著下降至2024-25學年的12.9%。若單看2024-25學年,80.1%研究生來自中國,成為本地大學的研究生霸主。
雖說本地研究生搵工難,但文章指出,中國研究生畢業後留港工作的話,有助壯大本地人才庫。港府亦將於2025-26年度推出總值30億港元的「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 」,以招攬研究人才。同時,2022年底亦放寬了「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的規定,並擴大其適用範圍,特別將本港大學的大灣區校園畢業生涵蓋在內。
規定放寬後,非本地畢業生反應積極,單是2023年的獲批宗數按年急增151.1%。若按學歷分析,此增長主要來自碩士學位持有人,佔總增幅的88.3%,其次為博士畢業生7.9%和學士學位持有人3.8%。

相關文章
- 港聞一人讀書全家移民 中國父母為子女鋪路考DSE 掀來港讀碩士潮2023-09-05
- 港聞IMF發表香港評估報告 經濟增長預測僅達港府下限 人才短缺成突出問題2023-06-01
- 港聞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圈地填塘」不足以成就一個國際創科中心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