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永興去年承諾改革鼠患指數 一年後仍用傳統「咬番薯」
港府去年8月展開為期3個月的「清潔香港大行動」,重點清理全港600多個衛生黑點,負責的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當時承認,沿用了23年以「番薯咬痕」計算「鼠患指數」的方式,存在不足,並聲稱正與本地大學合作,制訂更具代表性的綜合鼠患指數。清潔運動一年過去,不但未落實改革鼠患指數,鼠患問題更有惡化趨勢。
特首李家超去年上任後,宣布成立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領導的跨部門「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該組去年8月推動「清潔香港大行動」。卓永興承認,過去部門權責不清,滅鼠成效不彰,以「番薯咬痕」計算的「鼠患指數」先天不足。當時他透露,政府正與大學合作研究新的「綜合鼠患指數」。
食環署其後公布,正聯同一所本地大學檢討現時的鼠患指數,研究納入多項數據(如投訴數字、捕獲及檢獲老鼠的數量等)以制訂「綜合鼠患指數」的可行性。當局起初預計在今年第一季完成。但「清潔香港大行動」展開至今已超過一年,改革鼠患指數仍未落實。
翻查資料,今年7月31日,政府召開跨部門防治蟲鼠督導委員會議,食環署代表匯報滅鼠工作成效時,表示「在個別監察地區利用熱能探測攝錄機,配以人工智能技術監測鼠蹤,以制訂更具代表性的新鼠患參考指數」。會議上,食環署只向環境局匯報九龍城區試驗計劃的成效,亦未有提及制定新鼠患參考指數的進度。
〡生番薯誘老鼠 下半年鼠患惡化
政府過去一直以「番薯咬痕」來監測鼠患,多次被批評「用錯方法、擺錯鼠餌」。根據食環署網頁,自2000年起,當局在全港監察地點設置誘餌「生番薯」,以被老鼠咬囓的誘餌數目佔全部收回誘餌數目的百分比,來計算該地點的「鼠患指數」,目前全港19區共分50個監察地點。
全港19區中,中西區、東區和九龍城區的7個監測點已公布今年下半年的「鼠患指數」,與今年上半年比較,當中5個地點不跌反升0.1至6.2個百分點,其中東區「英皇道(北角)」更由3.8%升至10%,反映「清潔香港大行動」結束後,鼠患問題不但未有改善,更有惡化跡象。而九龍城區「馬頭圍道」的鼠患指數錄得下跌、東區的「七姊妹道」沒有變化。
另外,李家超去年發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當中訂立明確績效指標(KPI),目標包括在今年年底前,鼠患主要黑點數目至少減半;以及全港約600個確定的衛生黑點,消除至少75%。
食環署回覆《光傳媒》指,正與本地大學共同研究改進鼠患監察方法,並已在3個監察地區測試利用熱能探測攝錄機,配以人工智能技術監測鼠蹤。當局將繼續在合適地區進行測試,以收集數據,驗證和制訂更具代表性的新鼠患參考指數的計算方法,並逐步取代現有基於番薯咬囓比率制訂的指數。
翻查資料,卓永興推動的「清潔香港大行動」,聲稱重點清理全港663個衛生黑點,並成立19支夜間防治鼠患流動隊。當時卓永興亦親自帶隊落區巡視後巷,期間發現一張貼在後巷牆壁的「渠王」街招,即時要求部門致電「渠王」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