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北倡活化防空洞培養愛國精神 土木工程拓展署資料:大多建於二戰期間
工聯會議員吳秋北昨(22日)在立法會提出書面質詢,指本港防空洞是香港重要的抗戰遺跡,也是培養愛國精神的素材,質疑當局未多加善用。不過《光傳媒》翻查資料發現,港府於1941年12月香港保衛戰前,已在港島及九龍半島廣泛建築防空洞及軍事隧道。活化防空洞又能否如吳秋北所言可「培養愛國精神」,成效存疑。
吳秋北在書面質詢提出,有意見認為防空洞是香港重要的抗戰遺跡,也是「培養愛國精神和發展特色旅遊的生動素材」,但本港的防空洞及相關軍事通道一直未獲善用。他又舉例重慶、四川甚至英國、德國等地均有不少將防空洞活化為旅遊景點,發揮歷史教育功能的成功案例,值得港府借鏡。
防空隧道大多建於二戰期間 與中共東江縱隊關係淺
然而,香港的防空洞跟「愛國精神」又有何關聯呢?翻查土木工程拓展署資料,2022年11月一份《參考便覽》披露,截至2021年底,已知的廢置隧道網共有約90個,可分為「廢置的防避空襲隧道」及「增建的廢置隧道」兩大類。
「廢置的防避空襲隧道」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防避空襲攻擊,這些隧道主要位於港島北部和九龍半島;「增建的廢置隧道」建於日軍佔領香港之前和佔領期間,用作軍事和其他用途,位置遍佈全港,但大部分位於港島和九龍半島。
根據歷史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至1945年爆發;而香港保衛戰則於1941年12月8日早上展開,參與的軍人來自不同地方,包括約5000名英軍、約4000名印裔英兵、約2000名加拿大兵及1000多名香港華人英兵。
有熟悉相關歷史的研究者曾指出,港府於1941年12月香港保衛戰前,已於港島及九龍半島廣泛建築防空洞及軍事隧道。至於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就曾協助拯救被日軍囚禁的人士及盟軍機師,包括帶他們到郊外山洞躲藏再逃走,與巿區防空洞及防空隧道的關係,則比較淺。那麼,二戰時期所興建的防空隧道,到底承載哪一段「愛國」歷史呢?
發展局:未有計劃全面活化防空隧道
針對吳秋北的質詢,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回覆指,防空隧道見證了香港的戰時歷史,古物古蹟辦事處正蒐集資料,並會適時進行研究。古蹟辦會視乎研究結果,考慮將具較高歷史及文物價值的防空隧道納入「政府文物地點」,供相關部門參閲,評估其再用的潛力。同時,古蹟辦亦會進行拍攝記錄防空隧道的狀況,讓公眾藉着影像認識防空隧道。
甯漢豪指出,政府目前未有全面活化再用地下防空隧道的計劃,但會視乎古蹟辦研究及配合其他政策需要,例如旅遊、歷史教育等,就個別廢置防空隧道的情況等因素進行更聚焦的評估。她解釋,廢置防空隧道內部一般十分細小狹窄,如要重新使用,需要進行適當的鞏固工程,以確保安全,而有關工程及加設設施會佔用防空隧道內的空間,令內部更為狹窄,可能影響其再用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發展局透露,土木工程拓展署對已知的廢置防空隧道進行了基本勘察。根據紀錄,香港現有26條廢置的防空隧道,當中24條已被填封、局部填封或拆除,只餘下南區香港仔工業學校和油尖旺區加士居道的兩條防空隧道仍沒有被填封。
相關文章
- 港聞工聯會吳秋北轟大學迎新營「收𡃁」文化 建議由校方籌辦2023-10-06
- 港聞未來7學年 中小適齡學生跌逾25% 吳秋北:學校應樹立傳宗接代觀念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