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Pazu 薯伯伯.效率悖論

筆者初次獨自旅行,是在九零年代至千禧之際,當時要專程到銅鑼灣的恒隆中心買機票,還要翻查國際青年旅舍協會的手冊聯絡訂住宿,再到中環購買旅行支票。途中通訊則依賴當地網吧,但較諸早年只能倚賴跨洋書信聯繫,已是一大進步。相信不少上世紀的旅行人,都有過類似經歷。
短短二十年光景,科技徹底改變旅遊模式,從前需要東奔西跑的安排,變成彈指可成之事。然而弔詭的是,當科技令旅遊效率提升,結果不單不會減低旅遊消耗,反而引來反彈,催生更多外遊需求,推動整體旅遊行業發展。
效能躍升導致消費(或消耗)暴增的反常現象,有個名堂,即所謂「謝雲氏悖論」(Jevons Paradox),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
再舉另一例子,筆者在九十年代露營時使用 Maglite 電筒粗大沉重,帶去露營還可兼作防身工具。電筒要插入三枚中電池(即 C 型,或稱為二號電池),價錢比一頓學生午餐略貴。鎢絲燈泡,效能甚低,加上電池昂貴,使用時精打細算,絕不長期開啟。晚上往往只是照一照煮食位置,確認物品擺放後就立即關掉,改靠月光照明。正因光電轉換效率甚低,節省為先,有時連續幾次露營,仍無需更換電池。
到了千禧年後,筆者獨自到尼泊爾的安納布爾納雪山徒步,在山上遇到一群台灣旅客,才首次接觸到 LED 頭燈。驚訝僅需三枚 AAA 電池(或稱為四號電池),竟可續航十多小時。台灣旅客臨走時相贈頭燈,我婉拒收禮,最後以十美元買下,算是半買半送,那頭燈伴隨了我數年。不過隨著光電轉換效率提高,使用習慣亦隨之改變,經常長開不關,數天就要更換電池。如今鋰電充電設備普及,戶外使用更是毫無節制。
效率提升反而導致消耗增加的反比關係,在科技前沿領域更為明顯。近期中國的「深度求索」(DeepSeek)突起,聲稱大幅降低開發成本,有人立即質疑美國科技界對 AI 投入過高,引發美國科技股下跌云云。先撇開硬件投入、研發支出及前期實驗耗費不談,DeepSeek 實際開發成本是否報細數,尚待各方考證。然而當訓練效率提升,成本遞減,其應用場景定必大幅擴張,隨之而來的資源消耗又豈會只減不增?何以只因有聲稱較為節省的訓練模型出台,就代表前期投資過盛?
而在所謂衝擊科網股之際,時機又適逢聯儲局議息會議前後,加上美國新任政府加徵各國關稅,貿易戰一觸即發。到底純粹是中國 AI 的異軍突起撼動市場,抑或是貨幣政策預期主導波動?資本市場從來不乏借題發揮的操作者。單純著眼於開發效率提升,就直接推論整體投入將會降低,實在是過於簡化的看法。
相片:尼泊爾加德滿都慶祝光明節,拍攝日期為 2001 年 11 月 14 日。
授權轉載:Pazu 薯伯伯
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不正常旅行研究所》、《逍遙行稿》,分別在香港、北京、首爾、台北出版。
註:論壇版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editorial@photonmedia.net並註明「論壇版投稿」。本論壇發佈之內容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光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