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不等於暴力傾向 專家籲多留意身邊人
日前鑽石山斬人案釀兩死,警方調查指,犯案者有精神病紀錄,須定時覆診。昨(5日)深水埗桂林街倫常命案中,一度有傳媒報道疑兇有精神病紀錄,及後修正,指其並無精神病紀錄,兩宗案件均引起社會廣泛討論。「良心理政」召集人、臨床心理學家葉劍青認為,警方在交代案情時可加入避免精神病患者被污名化的描述。而精神科醫生曾繁光則表示,精神疾病非常普遍,每6個人就有一個患有精神病,而香港的精神科醫療資源並不足夠。
95%暴力事件與精神病患者無關
警方交代案情時提及疑犯有「精神病紀錄」,「良心理政」召集人、臨床心理學家葉劍青認為,文字上的表達可加入避免精神病患者被污名化的事實陳述。他舉例引述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的聲明,指出94-96%的暴力事件與精神病患者無關,而其他因素的關係更大,如暴力紀錄、被暴力對待經驗、成長背景、濫藥、酗酒等因素。
葉劍青表示,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的既定印象,更多是源自不了解的未知。精神病的診斷非常廣泛,也有許多不同的形態。抑鬱、焦慮等情緒比較容易想像,嚴重如精神分裂症,牽涉幻覺、幻聽等症狀,對大眾來說或較難理解。但他認為,涉及暴力行為的精神病患者佔不到一成,不能以單一案件概括全貌。
對片段感不安 葉劍青:不要過分渲染事件的影響力
對於大眾看到近日片段感到不安,葉劍青提醒「不要過分渲染它(事件)的影響力」,讓自己過分惶恐。他提及,大眾需正視事件的真實性。如果自己都受不了,應少看一點。他認為,人們觸發的創傷是過往心中未解決的事件。他建議受事件影響的人可找朋友分享,或尋求專業協助。
葉劍青專注於敘事治療,認為同一事件有許多故事線。以近日案件為例,有「恐怖的肇事者(perpetrator),也有勇於助人的市民」。他說,「人人也有機會如此脆弱(vulnerable)。世界有很多不同的人,但同一事件也有好的一面(good side)」。他指出,當人們冷靜下來觀察自己,就能發現不同的觀點與角度。
他亦指出,不論是單次事件,還是近年社會的集體創傷,他仍有想像與希望:「天是很黑,但烏雲那邊有一點曙光。雖然很遙遠,太陽不知何時出來,但終會出來的」。他亦呼籲大眾留意身邊人的情緒,儘管掉進情緒漩渦,不忘抓住身邊的援手。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則表示,精神病在港非常普遍。每6個人就有一個患有精神病,可能是抑鬱、焦慮、恐慌等。他認為精神疾病在行為、情緒、語言、想法上,均有可循的軌跡。例如行為上,患者會突然避開不見朋友、常常失眠、胃口不佳、對信任的人變得多疑等;情緒則變得抑鬱、焦慮、過度興奮等。言語想法上,患者變得無法與人溝通,想像被罵、被偷看等。如身邊人發現此情況,他建議盡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根據2017年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在立法會書面質詢回覆,精神科專科人手短缺,一個個案經理要照顧70個病患。曾繁光認為,精神科醫療資源不夠,以致無法增聘人手,患者也難以得到更妥善的照顧和跟進。他說,「每次有事件發生,引起社會討論,就會帶來少少進步。但很快大家漸漸忘記,同類事件又會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