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選擇性干預」變「半桶水全能政府」 呂大樂:「斬件式」介入難有期望中效果
特首李家超將在10月發表任內第3份《施政報告》,對於香港市道不景,打工仔至工商界近期「大吐苦水」。著名社會學學者呂大樂投書《明報》,指港府由「選擇性干預」,逐漸變成一個大小事情都「攬上身」的「半桶水全能政府」。不過,「斬件式」的介入,卻難達到期望效果,促請政府提高施政效率,並向市民交出「期中成績表」。
《明報》今(23日)刊出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的文章。呂在開首先提問,近期各界流行「吐苦水」,究竟是市民想法負面,還是目前社會和經濟狀況都甚為艱難?他認為問題的答案,應由特首在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回應。
呂大樂認為,本來各行各業踴躍發言,就香港發展提出不同訴求是一件好事。不過,「對一個不太懂得區分哪些屬於優先考慮、哪些只是次要問題的政府而言」,政府卻給人一種「招架不來」的感覺。
呂認為政府官員的積極回應,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大大小小事情「攬上身」,把以前「選擇性干預」的政府,逐漸變身成為一個因沒有足夠行政機器配合的「半桶水全能政府」。然而,政府在介入過程中,往往很快發現原來其他方面也要下工夫,變成「既無效率,也不會有效果」的「蜻蜓點水式」的政府介入。
輸入專才須有產業政策 蜻蜓點水介入無效果
呂舉例稱,針對性地輸入專才,須有產業政策,以掌握要引入哪類人才、建立怎樣的「班底」;而要有產業政策,就要對經濟發展有全面的了解和部署。「斬件式」的政府介入,很難產生期望中的效果。
他強調並非反對政府介入,在房屋、教育、醫療等領域,港府一向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值得討論的是,政府的參與到底是甚麼角色和怎樣介入,繼而研究怎樣提高行動效率,而非「無的放矢、漫無目的,或只求應付來自議會或公眾的壓力,搞形式主義」。呂又指,現屆政府推出的措施一項接一項,從量化角度,現屆政府「交足貨」,但他反問「皆大歡喜嗎?」
政府應交「期中成績表」
他最後提出,一個政府施政並無必要做到「皆大歡喜」,但最基本的要求是施政有效率,市民要知道施政是否有效、成績如何?政府應該在《施政報告》交出「期中成績表」,提出中期檢討,科學地交代如何有效施政、並在若干時間後,市民會看到改變,這樣大眾就無必要再「吐苦水」。
然而,現屆政府之前的《施政報告》,予人「數白欖」、「長篇大論但沒有重點」的感覺,若繼續以同樣方式發表,市民不會覺得政府已回應香港的發展問題。
相關文章
- 港聞呂大樂:「香港仍有制度優勢」暗示不如從前 反問官員近年發展出哪些新優勢2023-12-29
- 港聞兩學者同日發聲 張炳良:香港防範「一左二窄」 呂大樂:做事太絕難以服眾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