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監獄高牆到異鄉街角,我們如何持續記得?這不只是香港的故事,更是關於每一位受壓迫者的生命書寫。」《寄:》讀劇演出昨(28日)在台北舉行,編劇法蘭奇和中研院社會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教授在演出後對談,陳教授憶起11年前的928,雖然對中國民主化感到悲觀,但他仍相信香港人心不死。法蘭奇則希望,以藝術方式向台灣人呈現香港的真實現況,認為紀錄亦是一種社會運動的方式。
一封又一封,從台灣寄到香港監獄的信,一些不知是否該說的話,那堆不知是否該寄出的相片;異鄉人的困境與掙扎,獄中人的傷痕與焦慮。信件飄洋過海,進了監獄,C說每次收到信都很開心,想起以前曾寫信給其他在囚的人,現在渴望收信的,卻成了自己。信件來回了不知多少次,由疫情到出獄,由要求上訴、申請法援遭駁回,到戀上同倉印尼囚友、做甜品的片刻快樂。寄信人縱然身處自由之地,卻並不快樂,身份未明、打黑工、四處飄泊,「到底兩年之後我會喺邊,我都唔知」。幾年過去,異鄉人與釋囚,或再次碰面,面對未來,卻依然惆悵。
編劇法蘭奇於2022年到了台灣,不久就聽到有朋友被判監,「我覺得自己要做啲嘢,好想寫信返去」。信件來回多次,當中很多掙扎和理想,他決定把這些都紀錄下來,成為一個劇本。由2022年寫到2025年,他希望以藝術創作的方式,令人關心因社會運動而被判監的香港在囚人士。
收信的C,從前是議員助理,關注香港社運多年,由皇后碼頭、囍帖街、反高鐵,到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她說:「唔係我坐,就係其他人坐,總有人要坐」。法蘭奇覺得,劇中人經歷過的,不只是2019年的事,而是由過去多年的社會運動,累積成6年前的那場抗爭。「所謂嘅運動,唔只係我哋見到最風風火火嘅階段,其實有更多,當中有好多唔同嘅方式、對唔同人嘅關注,呢個亦係我想寫呢個劇本嘅原因」。
寫信人不只是法蘭奇,收信人也不只是C。法蘭奇說寫劇期間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和十多次訪談,包括流亡台灣的香港朋友,還有已出獄的抗爭者,無論是在男監或女監、不同時期坐的人,他們的心路歷程和經歷也不一樣,他把這些經歷聚集起來,變成創作。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蘭奇及藝術團體「潛行者」,合力將《寄:》改編為讀劇演出,搬上台北、台中和高雄的舞台。
讀出被迫解散公民組織列表 觀眾飲泣
身處台灣的E,訴說着生活之難,在台灣難以落地生根,連工作也很難找,只能在台灣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做伙記,懷念香港那碗金寶雞湯底的通心粉和「油淋淋」的炒蛋。C每天都在體力勞動,被編排到洗衣房工作,處理比自己還要重的髒囚衣,累得每天回倉後倒頭便睡,「或者想消耗我哋體力,令我哋唔再諗咁多嘢」。
書信往來停頓,震耳欲聾的音樂響起,演員高聲朗讀《國安法》實施前後被迫解散的公民組織和團體,多個熟悉的名字響起,另一演員把一張又一張文件,投入碎紙機,「香港支聯會 解散、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解散、石牆花 解散、職工盟 解散、《立場新聞》 停運……」
完整的紙張頓時成為碎紙,無法回到原本的模樣,擠壓在閉禁的空間內。劇場情緒被推至高峰,各人內心翻騰着憤怒、恐懼、傷感,席間傳來抽泣聲。編劇實太殘忍,讓人們一再經歷這段悲慟。
中研院社會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教授坐在觀眾席上,同樣被這一段撼動。聽着一整列被瓦解的公民社會組織名字,他心裏百感交雜,「當中有很多我都曾經參與或者推動,內心感受很難表達,看到差不多想哭」。香港從前的公民社會何其蓬勃,近年大部分被迫解散,經過了這些年,他以為自己早已不再傷痛,但看劇的瞬間,「感覺又再被帶到出來」。
在眾多被起訴的抗爭者中,陳教授提到在2019年11月的中大二號橋衝突中,一位就讀中文大學的女同學被捕,她不認罪並在法庭上批評法官和司法制度,最終被重判囚四年多,「畢業典禮上,有同學舉起『我們畢業了但他們不能』的標語,卻被校方帶走,校方說不收起標語就報警」。
雨傘928十一周年 陳健民:悲觀 但相信香港人心未死
座談會上,陳教授問法蘭奇是否記得這是甚麼日子,那天剛好是9月28日雨傘運動爆發的11周年。他記得,警方在施放催淚彈後,一位老人家倒地,學生扶起他勸他離開,「所有人都很恐慌地跑,這個畫面我一世難忘,但有很多巿民不願離開,那位倒下的老人家,又再站起來,仍然不願離開」。
這一幕,成為其中一個能令他在獄中繼續撐下去的理由。「北京以監禁的手段,想要摧毀我,但反過來看,中國即使有軍隊仍無法改變我們」。倒下去,又再站起來,他坦言自己對中國民主化是悲觀的,「希望繼續做,但有生之年應該不會見到」。11年過去,當年戰友仍在獄中,堅持下去,只靠信念,「相信香港人心未死,這是重要的事」。
人心未死,離開了的人,總是渴望做得更多。身處台灣的法蘭奇,選擇把劇本寫出來,讓更多人了解香港發生甚麼事。劇場內的觀眾,9成是台灣人,聽不懂廣東話,他們緊盯着投影機照射出來的對白,跟座上的香港人,同笑同哭。他說,寫這個劇本其中一個最困難的地方,就是要向台灣人說明白香港狀況,「想透過呢個劇本令台灣人唔只了解香港抗爭運動嘅情況,更係監獄內嘅處境、離開香港流亡到台灣嘅人嘅境況」。
向台灣人說一個「未完的香港故事」
把具體史實,例如法官判詞、公民團體解散時序等寫進劇本,就是希望向台灣人或非香港人述說香港正在發生的事,「想將件事清清楚楚描述出嚟,作為一種藝術,紀錄亦係作為社會運動嘅方式,我不斷思考,個年表對我哋有咩意義,2020年各種法例修訂,2021年公民團體解散,再到2022年至今好多人被判坐監,啲判詞真係好荒謬」。
繼續說香港故事,到底還有意義嘛?陳健民坦言,對於經歷被打壓的人來說,把事情說出來就是一種療癒的過程,然而,在台灣說香港故事,更是「國家貢獻」,「當下台灣最大的威脅就是中共,有人說『兩岸一家親』,難道他們沒見到香港的狀況嗎?」
他見到很多台灣人對中共沒有警惕之心,實在難以理解。在大學教書碰到年青人,投票意向有人選擇不投,有人則是支持民眾黨的「小草」,「他們覺得中國議題很遙遠,我理解生活上面對的問題的確很真實,例如人工、住屋問題,但從香港人的角度,中共的威脅更真實」。
故事還是必須繼續被述說下去的,讀劇演出未來兩周將於台中、高雄巡迴演出。這些往返香港和台灣的書信,是在台港人對香港思念,也是我們想台灣人了解香港現狀的執念。記住,無論你喺邊度,都唔會被遺忘。
《寄:》三地巡迴讀劇演出
台中場|臺中歌劇院 角落沙龍
10月5日(日)19:30 ft. 藝術家黃國才
10月6日(一)14:30 ft. 台灣人權捍衛者李明哲
高雄場|衛武營WeR藝術村
10月18日(六)19:30 ft. 香港行動文獻庫典藏總監 Sienna Lau
10月19日(日)14:30 ft. 台南新芽蘇淋齊
相關文章
- 國際港聞國際特赦組織香港海外分會成立 首個「流亡分會」 關注香港良心犯2025-04-15
- 港聞明報:23條立法後綠色和平或列「外國政治組織」 學者:政策倡議或被視作違法政治活動2024-01-24
- 國際港聞香港人權作品展|穿越時間牢籠 翻開獄中書 在赤色艷陽下直面威權時代重臨2025-04-04
- 港聞獨家|鄒幸彤對「支聯會拒交資料案」感想 附全文2025-01-07
- 深度人物專訪港聞離散傘運十年|陳健民教授專訪:請好好生活 找自己的位置 繼續做對香港有意義的事2024-09-28
- 深度人物專訪港聞離散傘運十年|朱耀明牧師專訪:It’s just the beginning. We will be back! 是人民對民主運動的決志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