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報告指逾數百名傳媒人離港 資深及年輕記者佔大多數 逾半不欲重投媒體行業

「海外香港傳媒專業人員協會」(下稱「傳協」)昨日(10日)發表最新調查報告,研究離散海外香港記者的年資分佈、工作情況、對重投傳媒業的意願及困難等。八成離散記者表明「不會再返香港」,惟仍然從事傳媒業的人數比例僅三分一,逾半人不希望重返傳媒行業。《光傳媒》訪問移居台灣的前傳媒人子木(化名),他表示在當地做回本業機會是「萬分之一」,有無法跨越的地域及語言限制,唯一出路是期望更多香港人創立海外的媒體平台。

20多年年資的前民主派媒體記者子木(化名)表示在異地要找回媒體職位有一定困難。(《光傳媒》攝)

大量資深及年輕記者離開 中層記者傾向留港

傳協在「國際記者聯會」(IFJ)支持下完成報告,調查日期為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發現受訪的離散記者所在地分佈為主要為英國(48人)、加拿大(19人)、台灣(13人)。傳協亦在報告指出,估計有數百名記者已離開香港,而此數字仍不斷增加中。

報告顯示,10年以下年資的年輕記者或21年年資以上的資深記者、中或高階管理層傾向選擇離開香港;「夾心階層」的10多年年資、中層記者則傾向留港。數據統計顯示,離散海外的受訪者中,工作年資為1至10年,總共有37人;工作年資達20年以上,有32人;工作年資介乎11至20年,僅21人。

子木於香港時,曾任職親民主派傳媒機構的中層管理,他向《光傳媒》表示,年資達20年以上的記者有一定儲蓄和資本,比較有本錢到外國重新展開生活。例如他剛到埗台灣時,選擇修讀博士學位,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仍能「燒住積蓄先」,「但後生一輩的中層記者,未必儲夠錢可以立刻退休移民,又未必有小朋友,沒有即時需要選擇移民。」至於年資僅數年的記者群,他則指年輕人起碼抱着「無嘢輸」(nothing to lose)心態,敢於冒險在異地尋找新機會。

「海外香港傳媒專業人員協會」發表離散海外記者的工作狀況調查報告,發現逾半人不欲重投傳媒行業。

八成人無意欲返香港 逾半人不想重投傳媒行業

報告亦顯示,90名受訪離散記者中,8成人無意再返回香港,惟目前在異地從事媒體工作的人數僅3成左右,逾一半受訪者表示不想重投媒體行業。

「當地媒體用的語言不同,又礙於本地文化差異因素,本身記者是很難在異地覓得職位。」即使子木身在台灣,他指尋覓傳媒職位也障礙重重,雖然香港及台灣記者皆用中文書寫報道,但仍存在一定的語法差異、通俗語言的不同等。子木說, 「背負廿幾年經驗,要找回管理層職位更難,機構寧可聘請資歷較淺的記者去跑前線,人工較低。」

子木也是不欲返回香港的記者之一。他向《光傳媒》解釋,除了香港低氣壓的政治、逐漸失去新聞自由外,他更擔憂安全問題,害怕寫過的報道有機會被指「煽動分裂國家」,故此決定不會再返回香港。他又表示,在民主派媒體供職20多年,令他變得「偏執和硬頸」,「難道要回到香港所謂的主流媒體,做一隻應聲蟲,或者是政府的喉舌機器? 」

湧現海外媒體平台 20年年資記者:離散記者新出路

報告亦指出,見前仍從事媒體業的受訪者中,三分之一在港人設立的平台或組織工作,15人說並非在該類平台或組織工作。報告預期,隨着更多港人在海外設立更多媒體平台或組織 ,離散記者或會願意投身其中。

子木認為,港人創立海外的媒體平台是離散記者延續職志的重要出路。「多個平台、多把聲音。香港主流媒體有自我審查,海外媒體比較自由,應該會更批判性。」

「海外香港傳媒專業人員協會」在英國倫敦成立,創辦人包括前有線財經台台長顏寶剛、香港時事評論員練乙錚、香港電台英文台《脈搏》前主持Steve Vines、詩人及英國「華人工黨」創辦人吳呂南,以及前香港無綫新聞台高級主播王俊彥。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