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狠批《國安法》及聲援陳光誠  70年代中美法律交流先驅孔傑榮逝世

美國中國法律專家、首位在華執業的美國律師孔傑榮(Jerome A. Cohen)辭世,享年95歲。孔傑榮是中美關係「擁抱熊貓派」的代表人物,曾以其溫文爾雅的學者風範,持續數十年影響中國的法律、貿易與人權政策,2012年曾協助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赴美,近年則直斥《香港國安法》對「一國兩制」造成致命傷。孔傑榮的離世,不僅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也讓外界反思中美關係從合作走向對抗的劇烈變遷。

非典型選擇 走進中國法律世界

孔傑榮1930年在新澤西州出生,1950年代畢業於耶魯法學院,曾出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書記,原本有望在憲法領域大展拳腳。然而在30歲那年,孔傑榮突然轉向中國法律領域,甚至開始學習中文,當時中美關係敵對,美國人無法入境中國,這一選擇令同儕困惑不已,但孔傑榮認為中美總有交會之時。結果事實證明,這場「豪賭」讓孔傑榮在70年代末,成為第一位在北京執業的美國律師,瞬間走在時代的前沿。

1979年中美建交後,孔傑榮受邀赴北京講學,與妻子同住北京飯店。他掛起律師招牌後,不久便吸引大批有意進軍中國的跨國企業,他當時不但協助企業處理法律糾紛,而且嘗試推動中國遵循自身法規。1990年代,他遠赴中國東北一個偏遠城市,要求檢察官釋放一名企業財務長,「我是告訴他們,要遵循他們自己的刑事訴訟程序」。

見證改革開放與人權困境

孔傑榮在中國的足跡,橫跨了整個改革開放進程,他對中國的影響力也不僅限於商業範疇,更延伸至人權領域。2012年,他在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逃入美國駐京大使館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提出由紐約大學邀請陳光誠赴美的方案,為中美兩國找到體面的下台階,成功化解外交危機。雖然後續爭議不斷,但事件凸顯他在法律與外交之間的協調能力。

斥《香港國安法》是北京絕望的標誌 

孔傑榮晚年對北京的批評明顯加深,特別是北京2020年強推《國安法》時,他曾公開表達強烈反對,稱立法不是北京的首選,而是「絕望的標誌」。孔傑榮當時指,北京意識到在香港推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困難重重,於是改以全國層面立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直接制定並經附件三在港實施《國安法》,繞過本地完整立法程序。

孔傑榮當時在社交平台直言,《國安法》不是「一國兩制」的正式終結,但肯定對「一國兩制」造成致命傷,「很多人都被誤導相信一國兩制」。

他亦長期關注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等涉及香港人權律師的案件,去年5月曾表示,香港的人權狀況持續面臨挑戰,已有數名律師受《國安法》牽連而決定不再出現於公眾視野,不敢公開發言。他當時強調,很多傑出的香港人權律師因為保釋條件而被噤聲,或仍被關押中,「這些做事嚴謹、勇敢的香港律師的權利,已經被大幅縮窄」。 

針對香港司法制度,他曾撰文指出,香港終審法院海外非常任法官已淪為「單純的裝飾品(mere ornaments)」,在重大爭議的案件中出現,只會誤導本地與國際社會,以為香港的司法依然一切如常。質疑這些法官在評估自己繼續參與是否明智時,應提出疑問:在參與涉及國安案件時,自己扮演甚麼角色。

對中美關係的看法

在去年5月《華爾街日報》的訪問中,孔傑榮仍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認為華府與北京最終可能會解決他們之間的紛爭,孔傑榮說:「沒有甚麼是會長期停滯不前,我們可能正處於一個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轉變期」。